城市消失了味道 - 畢明

城市消失了味道 - 畢明

從賤賣尊嚴到不能安居樂業的悲哀,可能是今日香港最劃時代的寫照。
或者,是夜裏尖沙嘴溝渠口那灘污水的倒影,儘管霓虹燈還在畫面裏盛放五光十色。這個城市,好像失去了希望的氣味。
「我不幹了!」又一名廣告朋友告訴我她的離職決定。不是轉工,是先去美國讀書,然後轉行。可以向你保證,P絕不是個quitter,她祇是個有勇氣和行動力尋求改變的人。
說看不到再幹下去可以有什麼她樂見的前途,與其此恨綿綿無盡期,不如割斷彼此的朝朝暮暮。廣告生涯工時長、壽命短、自尊低、福利冇、前景淡,客戶蠻,過去十年,她從未創作過任何可以讓自己照鏡會笑的作品。
「賤賣尊嚴」四字,廣告人有時會拿來自嘲自殘,比自淋冰水多了一份百厭,因為在還僅存點滴廣告風流的年代,公平而誠實一點講句,行內的尊嚴販賣價,其實不賤。沒錯是海鮮價,有人泥鯭有人星斑,但上得到位殺出新血路的,高薪挖角,30歲年薪百萬,是有的。你不必炒股炒樓,憑事業上進,不會發達,但可以安居樂業感覺良好,雖然仍經常被冇料有錢的廣告客戶侮辱,但偶然會做到對自己有少少交代的創作,對前景充滿信心和希望,是有的。我見證過那個不遠的老好年代……的尾聲。
幾年前,P再向我求職,已是4As廣告公司CD(創作總監)好些年的她,要求的薪金比我是ACD(副創作總監)時還要低,通脹沒漲薪金,而房產租金物價近年都瘋了。讀過《華爾街日報》一篇文章,說「香港房價比倫敦高52%,比紐約高了111%。」
這是個冇肉食年代。跨國廣告媒介公司話事人親口告訴我,如今pitch一個價值一億元的大客,有公司搶爛市賤價到佣金出標低於1巴仙,「點做呀大佬!」贏個億元account回來得幾十萬,可以用幾多個幾高級的員工招呼你呢?職位低些、人腳少些又嫌招呼唔到,但那些招呼你的人不用出糧嗎?莫說加人工了。
「再平啲都有呀!」永遠有恃無恐。由薪金到製作費到佣金,買少見少,但那麼廉價的收費畀乜你食呢?你真的相信出$5人家會給你$20服務而那叫做生意?那給$5你就回我$5好了,差矣,那打開門做生意的賺什麼呢?燈油火蠟人工都蝕給你好嗎?
這是個冇肉食年代。不限廣告行。和舊部屬小聚,他,三十很多,大公司中高層,非廣告人,月薪5萬多月光族:租金加水電煤電話上網雜費,掉了二萬,三百多呎少少裝修不太市區不太優質港鐵站附近新一點的屋苑而已;交通費+養貓+養父母,又一萬;平日三餐消費娛樂買衫食煙拍拖,不豪華的,萬多元不為過,餘下的交稅。這個薪金他不敢怨,但說看不見自己40歲時會過得比自己父母40歲時好,冇車冇樓有卡數,現代中產比上一代中產悲哀。從他身上,我也嗅不出什麼希望的氣味。
你好好和多一些80後、90後傾談,會發現他們已無法相信這是個「有才能就有可能」的世代和城市。
然後我看了《等一個人咖啡》,這部台灣電影也有一種香港早失落了的味道:愛情味。片中的年青族群,儍氣純真地談可愛中帶點戇居的情,就算低能,也低能得理直氣壯;男孩有陽光,女生有情懷,那種真性情,過度計算的香港電影已辦不到。香港的電影亦已拍不出什麼愛情味,裏面沒有浪漫魔法,沒有靈氣,《天使愛美麗》式天真想像更是不能夢見。對上一套有愛情甜味的港產片,可能是《甜蜜蜜》,1996年作品。
這裏的電視、小說、甚至情歌,都不再能讓人頭下腳上的栽進去,感受一番、享受一番、笑一餐,哭得亂七八糟一餐。對上一套感動你,關於愛情的香港電視劇有麼?你是杰丁嗎?(“Are you kidding”的字幕翻譯,我親眼見過) BBC有一套叫《True Love》的單元劇,現代愛情,有觸動有感動。愛情小說呢?Er……當代情歌呢?近年那一首金曲,攻陷過大部份香港人,還是金曲不金了?大家聽Adele啦,MV又好睇!
文化沒有了愛情味,城市就沒有愛情味。是以巴黎總有,紐約總有。
這裏還剩什麼味道?衝天蓋地過剩的,可能是中港矛盾的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