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外甥給我傳來了一個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這遊戲近日在面書上瘋傳,加上名人明星效應,極速成為潮流。活動本為慈善,希望各界藉此關注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患者並捐款。ALS又稱漸凍人症,患者在原因不明下逐漸喪失活動能力,用冰水淋身帶來一剎那的麻痹感覺,或許能讓我們感受到一點突然如墮冰川的震撼。
關於冰桶挑戰,大家玩得不亦樂乎,簡直有點不被人邀請加入就很沒面子般。於是網上出現了不少負面評價,譬如說浪費食水、捐錢不用做show、透過社交網站壓力強迫他人捐款並非君子行為等。連小悠起初也認為無端浪費一桶食水,是對不起在偏遠地區、為一口水要走半天路的苦孩子。
這是很好的辯論,正如活動目的就是要引起大家關注。我跟女兒首先談的,就是如何用一桶冰水,在短短三星期內,為美國ALS協會帶來超過一億元的善款。大部份籌款活動均涉及成本,譬如街頭募捐,單靠義工未必可帶來理想效益,於是籌款公司因應而生。即使動員學生哥參與的賣旗籌款,行政費其實也是一大開支。至於那些《歡樂滿東華》、《星光熠熠耀保良》和《博愛歡樂傳萬家》,涉及的製作費更以百萬元計。冰桶遊戲牽涉的成本相對廉宜,以小博大,是社交網絡最不容忽視的特質。當然,在特定議題獲得足夠關注後,更理想是可伸延至環保的反思。
至於ALS,孩子們其實不陌生,他們喜歡的《George's Secret Key To The Universe》系列兒童科普書,作者便是患有ALS的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及女兒。(順帶一提,將在年底上映的電影《The Theory of Everything》,主要講述霍金求學期間的愛情與病史,可令外界更明白患者的漸凍人生。)又例如小悠十分喜歡的作家Mitch Albom,他的暢銷著作《Tuesday with Morris》(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便是向患上此症的睿智教授致敬。家中還有張電影《一公升眼淚》的VCD,雖然畫質不佳,但劇情改編自真人真事,原著作者木藤亞也患上與ALS症狀相似的小腦萎縮症,由15歲發病至25歲離世短短的一生,當年今日都會令觀眾哭腫眼晴。
值得注意的,是網上炫耀到底會否帶來實際行動。近年出現的新辭彙如"slacktivism"和"hashtag activism",都是嘲諷不願付出代價,只在網上動動手指便算支持的網絡戰士。英屬哥倫比亞大學Sauder School of Business博士研究生Kirk Kristofferson指出,網上活躍分子通常講多於做,「公開支持一些良好信念,等如向外表明『我是個好人』,這會減低後續行動的逼切性。」可是與此同時,也有調查發現曾參與網上聯署者,更傾向就同一理念作出捐獻。
香港人實在需要笑聲,無聊又如何?即使是單純的玩樂,其實也能醫治心靈。不過若可同時做善事,何樂而不為?香港肌健協會是為肌肉萎縮症患者及家屬而設的非牟利互助組織,付諸行動,捐款詳情可查閱 http://www.hknmda.org.hk。同時,我亦捐助無國界醫生,協助他們在加沙的人道救援及非洲抗伊波拉病毒的工作。
作者:蕭煒春
傳媒人、兩女之母。徘徊於工作與家庭之間,終日嘔心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