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元旦,北京是下雪天,住在三○一醫院的鄧小平,有時精神好些,但看不清電視螢幕上那個遠遠走過來的人。「那邊,走過來的那個,」他問,「是誰啊?」護士黃琳笑道:「那個是您啊。您看清楚了吧?」那個人走近了。他終於看到了,動動嘴角,笑一笑。這部電視片名叫《鄧小平》,是中央電視台拍攝的,有十二集。他一集一集看下去。黃琳知道他耳背,俯身靠向他的耳邊,把電視裏那些頌揚他的話一句一句重複出來,忽然感到這老人的臉上綻出一絲異樣的「羞澀」。
上述記載,來自《人民日報》出版的傳記《平民鄧小平》,護士的回憶應非虛構。那年二月十九日,這位舉足輕重的政治家病逝,享壽九十三歲。本月二十二日是其冥誕一百十周年,中央電視台從八日起播出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為之紀念、頌揚。與電視片不同,電視劇經過藝術加工,難免有虛構的內容,才播出幾集,即引發觀眾的質疑、批評。
全劇截取的歷史轉折期,從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四年,是現今年逾半百的兩代人記憶猶新之時,很容易發現有悖史實之處。其中,有些與鄧小平無關,如華國鋒和葉劍英、汪東興聯手拘捕江青、毛遠新等人,連夜召集中央政治局其他成員開會,宣佈「粉碎四人幫,是毛主席生前的部署」,等於說老人家臨終前吩咐接班人送自己的堂客、姪兒及親信去吃牢飯,於史無據亦不合情理;又如一九七六年十月發生大規模「逃港」事件,有人認為應在一九七九年,其實規模大小不論,文革中「逃港」難民倒是無日無之;有的與鄧小平有關,如他在家裏聽女婿帶來擒獲「四人幫」的喜訊後,說「孩子們,我還可以幹20年!」但有位傳記作家採訪獲悉,他當時是說「看來我可以安度晚年了!」又如數學家蘇步青得知他的助手們有望從各處調回時,蹲下身子向鄧小平跪謝,也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劇中不少情節和對白,虛實莫辨,真假難分,劇組不得不有所解釋。比如,鄧小平那句話是「我還可以幹20年」還是「看來我可以安度晚年了」,一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雄心展示,一是優遊林下、含飴弄孫的退隱安排,意涵和境界全然不同。據導演說,最早的劇本寫的是「我可以安度晚年了」,這也是他個人喜歡的版本,因為對鄧小平來說,粉碎「四人幫」意味着他可以活下來了。至於後來修改成「我還可以幹20年」,是創作團隊想借此體現鄧小平的政治抱負。但歷史敍述這樣改動,很難不令人想到任人隨意打扮的小姑娘。
要評判這部電視劇優劣,最有資格的是鄧小平本人。不知鄧公在天之靈會否發問:「那邊,走過來的那個,是誰啊?」老人的臉上,會否綻出一絲異樣的「羞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