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臥床一天消沉不已的Ivan,第二天一覺醒來已是體驗的最後一小時,他變得生龍活虎,吃早餐的時候還特意與護理員抬槓,猶如剛來到安老院第一天一樣。Ivan說:「其實昨天這麼消沉,是因為感受到那種絕望,還有對我來說很長的時間才能離開。但今天我看到希望,我看到自己離開的一刻要來了。」
記者:陳鈺婷 攝影:王俊龍
吃過早餐,體驗也剛好結束,Ivan不禁直呼:「很辛苦!從來沒有過這麼長的一天!難以想像如我身旁的院友,竟然在這裡六年了!」Ivan的室友是一位臥床達六年,需以鼻飼的老伯,老伯已失去說話能力,臥床的一天裡,拯救Ivan的卻是路過房間門口的老人們。「他剛好慢慢地走過門前,認出我昨天曾跟他聊天,便向我點了點頭,然後我突然發覺自己的世界變大了很多很多,自己不再是被困,和人有聯繫,已經開心很多了。」
拆下重量衣的一刻,Ivan的那個笑容是三日兩夜裡最燦爛的。他拿著手機,不斷查閱過去24小時錯過的所有訊息、電話,更大叫很想在街上跑步,他走出房間,在安老院裡到處走,到處找人聊天。剛好,那位三日兩夜以來都活潑好動、常常找Ivan聊天的程婆婆也在大廳裡,Ivan便立即找她「玩」。其實,程婆婆今年已86歲,可是活潑的她經常「紮紮跳」,又愛與護理員玩,用力拍她們的手臂,所以有「18歲」之稱。「18歲」的程婆婆,在攝製隊初來拍攝的第一天,已對這群年輕人充滿好奇,老是愛找我們聊天,而且家人也經常到來探望她,本來該是幸福正面、笑面迎人的她卻也總是將想離開這裡、想死之類的說話掛在口邊。
尊賢會創辦人張瑞霖(Patrick)也有份策劃這次活動,本來從商的他,12年創立尊賢會,正是希望長者晚年過得快樂,他也認為老人問題最困難的部份,正是老人缺乏生存意志:「香港公立醫療系統可以治癒很多疾病,但老人們孤獨、不想生存,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香港醫護學會於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期間,以電話訪問70間安老院舍負責人,了解他們照顧的6923名長者被探望的情況。調查顯示,48%長者獲每周探訪、38%長者獲每月探訪,但分別有4%和2%老人每半年或一年才獲探望一次,從未獲探訪的長者更有8%。數據更顯示居住安老院越長時間的長者,被探視次數越少,入住少於1年的長者,每周或每月探訪一次的比率佔93%,2至5年跌至87%,5年後跌至八成;從未獲探訪的長者,最初只有4%,5年後增至13%;美國芝加哥大學在2012年已有研究指出孤獨與血管硬化、炎症有關,孤獨的人健康更差,今年更在一個有逾2000名年過50的長者參與的研究中發現,極孤獨的老人死亡率較普通老人高14%,比癡肥者的死亡率高一倍。
Patrick直言:「目前的安老政策,更著重延長長者生命,但實際上我認為更應著重長者生活質素。但所謂質素好壞,其實與院舍獲得資源大有關係,政府有沒有公平給予資源予所有經營者,然後監督它們是否達標呢?資源不同,結果自然不同。」例如拍攝的私營安老院,負責人文錦麗姑娘指,入住的老人大多是領綜援的,每月最多只有$6000多,院舍營運十分困難。
文姑娘當初入行,正是因為無法找到合適的優質院舍照料患病的父親,她一直努力維持有質素的服務,可是人手問題卻不是堅持就能解決,照顧老人工作不但厭惡性,而且老人有時無法控制情緒,更會出手打護理員,令願意入行的人買少見少。文姑娘指現時行業中護理員大多已50多歲,出現老人照顧老人的情況,曾經聘請過有心的年輕人,卻也因為住院老人罵他:「沒出息!這麼年輕幹這一行!」一句說話他趕走。
面對重重問題,安老院經營越見困難。但Ivan認為還有一點大家都很易忽略:「從前我認為只要照顧老人做得更好,所有老人家都會喜歡,可是無論你做得多好,住在可以自己選擇的環境下才是最快樂。」其實現行安老政策,老人作為服務使用者,卻從來沒有人過問他們想要的是甚麼。這樣的安老政策真正做安老嗎?又是否真正尊重老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