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邊度:手手市集突襲 深水埗尋老台灣

去邊度:手手市集突襲 深水埗尋老台灣

一個市集,總讓人從它身上,讀懂一個城市的抱負;走進市集,總令人不經意地察覺到每個苟安的都市人,慢活的片刻。三年前始於台南的「手手市集」,沿街販賣的不是繁榮,而是那塊屬於台灣慢活者的樂土,這次手手市集把它們的抱負帶來香港了,就在那逼仄的深水埗敞廊式騎樓,手牽手,佇立在鳥籠的中心,以他們的眼睛看我們。
記者:童傑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台灣的「手手」,是三年前在台南興起的市集品牌,第一隻「手」,代表「手創」,另一隻代表「二手」,單憑三個年輕人籌備,便遊牧了全台北中南,三年間去過海邊、荒廢的空地、舊城門,進駐二百多呎到一千五百呎的非商業空間,販賣新貨舊貨,過程中只有合作,沒有政府主導。也辦過兩場「以物易物」,人人自由付費,令人難忘。
手手首次衝出海外,以香港為首站,但只帶來10攤,與在台的100攤比起來,是小手碰大手。創辦人之一的張拾參說:「我們當然希望可以讓香港人生活再緩慢一些,靜止片刻,在市集中找到原始的自己,不過這一場在香港的迷你手手,倒不如說是期望給台灣手手帶來衝擊,因為我們習慣了台灣寬闊場地,來到小空間的高度密集,是一種考驗。」
手手主張二手元素,可以盛載城市的精神延續,她認為正是香港所沒有,「香港節奏真的很快速,是個購物天堂,但這樣的條件下,香港的市集就較失色。我曾逛過香港的大型手作市集,發現有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創作,但二手文化幾乎絕迹,這一點非常可惜。」
二手在全球起起伏伏流行,不如外國的Flea Market,手手基本不賣外國貨,「想像用50年前的皮夾,放現代的貨幣進去,就是一種可觀的衝突。以前的人製作皮件,都比現在的人用心,有時候摸着這些老品都會想像着前主人,會是甚麼性格。」她不諱言,很多香港人都喜歡老東西,但礙於消費習慣,大多還是傾向潮物。

香港開檔
手手兩位創辦人首次來港,帶來的10個攤主都是多年戰友。

專攻二手 不賣外國貨

兩人沒參考過任何國家的經驗,就草草開始,堅持以本地為主,自成小小社區。社區內,會有不同性向的族群,「手手對於性向是非常友善的,不論來的攤友或是客人,在這裏都不用遭人白眼。」也可以學到屬於文化的掌紋,「例如衣服細緻的剪裁工夫,而且連衣服款式、洋裝鈕扣上的花紋是哪個年代出現,都有交流。」
目前手手規模雖大,但也只靠攤主間人情的聯繫,技術工作都由拾參等三名搞手來辦理,沒有特定組織,每次租場、宣傳,她們會收取若干攤位費,達至收支平衡便可。今次來港的10攤,也是在手手名義下,一起東征西討的攤主。只要有空間,人性便可開出花朵,然而活在金色鳥籠的香港人,又真的可以嗎?手手並沒有回答。

揀手貨

新裝裏百貨行衣飾
在手手市集能找到老台灣衣飾,見證半世紀以來花色與剪裁的轉變。

13fingers彩繩
彩繩編出了各種美,任那是溫柔、剛強的,手手都有得賣。

Back-Light 皮革
賣的是上兩代台灣人日常所用的老皮革用品。

The MAMA's Closet服飾
在台灣創意平台Pinkoi也有寄售的服飾。

創辦人

張拾參念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自小喜歡在舊式跳蚤市場尋寶,跟流浪漢聊天,直至2011年也是攤主的她,與同伴張軒瑋兩個人籌備並開辦手手,後來得第三個人王包包加入。

迷你手手香港突擊場

即日至24/8
深水埗南昌街88號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