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成年人喜歡問小孩子:「你長大後想做甚麼?」這條問題其實很好玩,在校裏看見每個學生裝扮成各種職業從業員,再站到班前興奮地分享夢想。在家裏這話題也可帶起一連串色彩繽紛的片段。一年前,女兒跟我說想做兒科護士,原因是她喜歡照顧小朋友,我倆便開懷地共同幻想將來,討論當小孩不斷地哭時她會怎樣處理、若兩個小孩打架她又會怎樣處理。現在女兒說將來想做位農夫,原因是想為地球種多點植物和蔬果,我們便好奇地討論甚麼蔬果最好吃。
其實我們都知道兒時的夢想跟現實可能有很大的距離:從3歲到8歲我的志願是當位教師,從8歲到18歲我完全沒有概念將來做哪種職業,大學期間曾考慮當天文學家,因為我特別愛數學與物理。長大了,結果投進了金融業,繼而創辦了科技start-up,再到現在當上中文專欄作家。雖然在變動之初,會擔心那看不清的畫面,但原來每轉一個角落都有着很大的驚喜。跟孩子討論他們的理想有很多益處,既可了解他們的思維,做父母的又可分享經驗,更可一起探討各行業的細節。
說到最可怕的情景,是當成年人在聽到孩子答案後,有以下的強烈反應:「做巴士司機?你真沒出息!」「喜歡畫畫做畫家,有甚麼用?連自己也養不到!」「做護士?不如做醫生吧!」這些回應不但沒鼓勵性,就連最簡單的幻想也被破滅,再發放着以下一大堆可悲的訊息:第一,從小便灌輸職業分階級這觀念,請問若沒人駕巴士,哪有巴士可坐?第二,批評某種事業賺錢能力只是主觀的己見,我的同學熱愛藝術並在大學修讀設計,現在是蘋果公司裏的高層。第三,孩子說想做A卻被建議做B,好像被一盆冷水潑過來,「原來成年人只是想藉此問題告訴我該做甚麼,他們根本不明白、也不尊重我的理想。」明知現實跟兒時夢想很大可能是兩回事,又何必從小便打敗孩子的理想?莫非連幻想的機會也要被剝奪嗎?
女兒現在想做甚麼或將來以何為生計,對我來說根本不是重點,這是她的個人選擇,反而我重視她建立正確的做事態度。從小給她機會學懂做任何事也需要很大的努力,用盡心血和時間做一件事不代表會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當年到美國矽谷開始做科技start-up時,女兒一直在旁看見我那沒有周末、日以繼夜的努力,就連我跟一位較相熟的投資者開會她也在場。可是當我告訴女兒,那位投資者決定不參與投資時,她便為我憂心得大聲哭起來,不明白為何花了那麼多努力還是被拒絕,經過解釋後她才明白不用失落,反而高興那次經驗能幫助改進我的產品與策略。
除了努力,我希望女兒每做件事都是因為自己想做,而不是為別人而做,因為這樣才能保持毅力並做出正確決策。我有一位同學為了滿足父母的要求,到了美國最頂級的學府讀醫,實習完後才承認一點也不喜歡做醫生,結果28歲轉行做地產經紀,但由於這是真正的理想,他非常落力,成績更是有目共睹。妹妹讀畢傳理系,竟自立門戶做婚禮統籌生意,排除家庭和朋友的懷疑,努力了十幾年終於有聲有色。當小孩跟我們細訴長大後的夢想,不用太緊張,也許跳進他們的世界裏,可能會找到自己以前所擁有的勇氣和理想。
作者:康婷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