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政府公佈,今年第二季本地經濟增長按年為1.8%,較第一季2.6%低0.8%,而第二季經濟增長按季則出現0.1%收縮,顯示從本地生產總值的變化幅度來看,香港上半年的經濟動力逐漸放緩。
筆者做宏觀經濟研究多年,從來不根據數據的表象來作判斷,主要原因是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可以令經濟數據出現異動。假若我們沒有深入了解箇中微妙變化,就會作出錯誤的分析或結論。
今次政府公佈的第二季經濟增長,正好是一個極佳例子去證明不能倚靠一個單一經濟數據去評估經濟狀況,因為經濟增長涉及不同經濟環節的表現,而最重要的是今年第二季經濟增長減慢是被兩個特別因素所影響,以至香港經濟今年第二季的表現不及上季。
如果讀者有留意報章報道,2013年第二季發生了兩件有趣的經濟事件:
第一、內地旅客來港瘋狂買金。2013年首季,金價大部份時間徘徊1,600美元以上。但踏入第二季,金價大幅度下挫;4月16日曾跌至1,322美元,6月時更低見1,180美元。內地人一向喜歡買金和金飾,因此在上年4至6月間曾出現內地旅客「掃金潮」,而反映金和金飾零售表現的分類零售項目──「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的貨額大幅升至344億港元,創下單季歷史新高,而較2012年同期更高出112億港元,即是約佔2012年總零售貨額12%。
2013年第二季的掃金潮不但推高「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零售金額,更製造了一個高基數效應。在計算按年變化時,我們是以今年與上年同期作比較。假若上年同期的基數極高,今年出現增長放緩或甚至負增長就絕對有可能。而上年第二季的掃金潮正好為今年同期的「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零售表現構成極大壓力。
要明白高基數的影響,我們可以先將「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零售金額從總零售金額剔除。從統計處的公開資料,今年第二季這部份的零售增長按年上升2.8%,與原來的總零售金額下跌7%實有很大分別,很明顯上年「掃金潮」所製造的高基數效應是引致今年第二季零售表現顯著轉差的罪魁禍首。
有部份讀者會問,高基數效應時有出現,為甚麼筆者花費時間去解釋這現象對零售表現的影響呢?答案是上年第二季的掃金潮是一個異常現象(Aberration),不能用正常分佈狀態去解釋今年第二季「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零售金額暴跌的原因。
「異常現象」是一個不常見的數據。以2003年沙士為例,4月份「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的零售金額急挫至8.8億港元,較2002年同期15.23億元低超過七成,這巨大跌幅是由於沙士爆發以致訪港旅客減少所引致。雖然沙士重現的風險是非常低,但這個特別事件卻令至2003年第二季的「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零售金額出現極低基數,一如所料,這零售分項在2004年果然出現爆炸升幅。
假設我們把掃金潮的影響剔除,上年第二季的旅遊服務輸出數量肯定減少,即是今年同期的旅遊服務輸出跌幅(-2.3%)也會減少,對提升第二季經濟增長幅度肯定有極大幫助。
至於另外一個特別經濟事件是「假出口」問題。上年年初至4月,中國出口數據出現造假。這段期間,有龐大數量的內地出口貨物在香港「一日遊」後便運回內地,根據中國外貿系統消息估計,「假出口」的金額高達750億美元(約3,100億港元)。筆者不打算估計這種「假出口」對香港的整體出口數字帶來何種影響,但「假出口」涉及運輸服務,因此上年第二季的運輸服務肯定被推高,這又製造另一個高基數效應,從計算方面,今年第二季的運輸服務輸出卻因上年同期的「假出口」而被拖低,假若我們剔除「假出口」的影響,運輸服務的輸出增長應較公佈數字為佳,而同期的經濟增長亦應受惠。
筆者計估,在剔除「掃金潮」和「假出口」兩個因素,保守估計,今年第二季的經濟增長應該接近2.5%,與今年第一季的2.6%其實相差無幾。
http://acecentre.hk
關焯照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