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保研究報告】
【本報訊】本港人口老化,倘推行全民退休保障,開支天文數字。民間三個免入息審查及要市民供款方案,經精算分析,只有爭取全民退保聯席方案的可持續性較高,至2028年才開始出現輕微結構性赤字,即支出高於收入,到2041年仍未爆煲。工聯會及公共專業聯盟的方案則會於2030及2036年爆煲。
記者:陳沛冰 朱雋穎 盧文烈
坊間六個方案,香港退休保障研究報告為其中五個民間方案進行精算,分析其長遠財政可持續性。雖然港大教授周永新於報告另提議一套「薪俸老年稅」(payroll old age tax)及「老年金」(Demo-grant)制度,但是現階段政府未否決民間方案,各方案中政府投放種子基金、何時爆煲,政府何時應「收水」及如何維持老年金制度,報告的精算分析對扶貧委員會有一定參考價值。
報告分析,該五個民間方案中,三個屬全民劃一金額及免入息審查。當中以爭取全民退保聯席方案的財政可持續性最高。該方案最大特點是向商界開刀及「打劫」強積金,利得稅要增加1.9%,是3個方案中加利得稅最高。僱主僱員不需額外供款,只需從強積金共轉移5%供款。2013年開始每月發放3,422元,政府只於起動時投放500億元,2028年老年金制度開始收入輕微少過支出,但能靠盈餘支撐,直至2041年仍有1,270億元結餘。
加利得稅恐礙競爭力
最早爆煲的是工聯會方案,融資方法包括從強積金轉移部份供款,加利得稅1%,2021年僱主僱員才開始額外供款1%。2016年開始派錢,第2年已開始收入少過支出,2030年開始爆煲,屆時會虧損90億元。直至2041年政府共投放2,700多億元,但同年老年金制度虧損高達2,485億元。
公共專業聯盟方案,則選擇「打劫」僱員、僱主,要求僱主及僱員額外供款共5%,但毋須增加利得稅及轉移強積金供款,直至2041年政府共投放1,305億元。假設2017年開始派錢,2024年開始開支多過收入,2036年開始爆煲,2041年虧損1,167億元。
報告指出,工聯會及爭取全民退保兩個方案,需轉移部份強積金供款,會減低強積金的保障功能;增加利得稅會引發影響香港競爭力的討論。當本港經濟動盪時,利得稅收入減少,或會影響全民退保儲備。
新民黨及民建聯方案均要求資產審查,開支全數由政府承擔,直至2041年政府於現行社會保障及全民退保額外開支,分別每年688億元及604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逾2%。
爭取全民退保聯席發言人歐陽冠東稱,報告確立全民退保應不設資產審查,由政府、市民及商人三方供款,政府有責任推動社會達共識。他指轉移部份強積金是融資方法之一,設老年稅是另一方法,社會可討論哪個方法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