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麗寒舍每朝掛在門坎的報紙有兩份: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寧選舊名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蘋果日報;平素香港自己偏讀的刊物。蘋果台版與港版,味道確不同!
不說別,就自己地盤:副刊。
包含不同界別、品味、方向眾作者,有人全職寫作:陶傑、高慧然。有人兼職、興趣組別:區樂民、在下。
某程度上,概括一部份港人聲音。近期聽到什麼最多?
佔中、厚多士、罷工、強國人、包容、反包容、蝗蟲、當眾滿街大小便、劣幣驅逐良幣、遊日本、韓潮、玩台灣……
這麼近,還好並不那麼遠,再熟台灣,始終隔了幾百公里一個海峽。如果蘋果副刊代表巿民一晌心聲,跟香港相距着實有點遠;人間異語癲癇不停發作/老公濃情轉薄、女朋友男朋友:在愛情卧底的男人、命運交織的房間:愛上他妻子、性鬆一下:正妹咩咩叫、CCR入戲深:恨自己非元配、情慾愛神話:別人老公最優秀、男女不思議:女人偷吃穿幫時……是蘋果副刊?還以為歷史神台,施盈盈掌舵《姊妹》雜誌;不斷老公後老公前,似華語AV。
台灣給我們最深刻的文字印象?
白先勇、奚淞、蔣勳、舒國治、韓良露、蔡康永、九把刀……不同代,不同方向,總之靠近文藝;斷不可能隔籬左右來去老公長、老公短?
難怪普世各式調查結果,論生活優悠、慢活輕鬆;台灣人排位遠遠高於走火鬼般急速、奔波、轉數非常快、Hyper至淋巴癌的香港人。
是時候學習台客哼哼哈哈老婆老公拒收老闆,週末甚至下班後淡水閒逛6點馬辣、瘋麻辣、老四川……自助火鍋,9點貓空夜茶士林夜宵,11點至兩點誠品打書釘。
本來已然繃緊香港人,近年更不斷被迫提早面對「50年不變」神話的急劇變面;一波未平湧將過來天天侍候低等文明大小二便,再文藝再中產再本來冷眼旁觀港人也無奈無覺淡入刻薄、急躁、憤怒、咬牙切齒,忘記野外調情、閨房之樂,淪落至港男精蟲偏低,做愛次數急跌小得閒過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