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果不能只聚焦自由行(時事評論員 林鴻達) - 林鴻達

經濟成果不能只聚焦自由行
(時事評論員 林鴻達) - 林鴻達

近年香港對自由行出現激烈爭論,筆者過去發表過意見。林本利先生上周五社論回應筆者,質素比以往自由行得益的撰文更高,是筆者樂見的。
文章以港人可不受限的北上消費為自由行辯護,但忽略了港人北上消費的項目,非如自由行來港搶購生活資源。更重要的是,港人的消費未見影響到深圳居民的生活,即使如東門等旺區,仍有不少小本經營商戶;相對香港,受惠於自由行的店舖氾濫成災,其他行業的經營空間萎縮。
除了銅鑼灣和旺角等旺區藥房多過便利店外,北區水貨客關注組及人口政策關注組相繼爆出上水和荃灣也已經「淪陷」;其他未有人跟進的地區沒事嗎?走訪東鐵沿線尤其是大埔墟和大圍,有過境巴士直達的屯門、深水埗,就知問題絕非發生於林先生欲指的「旺區」,「自由行沒有搶走非自由行行業的生意」說法看來更難以成立。而且,零售業因為自由行而有較高租金議價能力,租金飛升使非受惠行業難以應付,是不爭的事實。
還有,三個主要陸路口岸都有前往內陸的接駁交通,是港人到中國旅遊的方法之一。單純以出入境數字作比較能否作準,值得商榷。
林先生提出零售業衍生運輸物流、市場推廣等行業的收益,甚至連裝修也算入,認為報告和業界一直將自由行的收益撥入計算並無不妥,和否定筆者引用旅遊管理學對旅遊業收益定義;還認為是抵銷貿赤的可行做法。但要問到,這些行業的收入來源只有自由行帶動的零售業嗎?要是香港有多元產業,物流業的收入會否更可觀。
至於錯引數據,筆者是從統計處網站找到相關資料,覆查後確實2013年的零售業僱員平均薪金指數該為124.2,為上周手民之誤道歉,不過也只高出6.7。林先生引用的是「選定行業類別就業人士名義平均薪金指數」,而筆者是引用已包括通脹調整的「就業人士實質平均薪金指數」。十年光景出現的經濟變化,哪一組數據有更大代表性?
綜合整篇文章,林先生還是迴避了多個自由行的核心問題,包括自由行得益者從不敢觸碰的「由搶購生活資源等導致的民怨」,以及筆者經年質問「旅遊業豈只有中國客源?為何不談其他客源」。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均曾就全球經濟發展史、波斯灣地區形勢,指出維持經濟收益多樣化的重要性。筆者6月6日的〈旅遊業有其他客源〉撰文提到鄰近區的歐美日旅客人數和消費都穩定甚至有所增長,是根據當地旅遊部門公佈的數據,可見港共政權經年說着歐美日經濟不景不欲旅遊是存心欺騙,導向香港只會聚焦於中國客源,根本就不是「自由市場」。同時亦難以理解為何林先生不放眼全球各地客源。
要恪守自由市場原則,就該停止為中國客源建立所謂優勢,不要再為自由行提出說項,而是提供真實數據,使市民認清其他客源也可帶來收益。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