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中,最「兜踎」、知名度最低的節氣,非處暑莫屬。「處」字在《說文解字》中解作「止」,處暑即代表夏天終結,秋天伊始。儘管香港四季不明,秋天眨眼即逝,註冊中醫師李寶檀提醒,8月23日處暑過後天氣將悄悄變化,仍有調理的需要。
記者:彭海燕
攝影:黃子偉
記:記者 李:李寶檀中醫師
記:
為甚麼俗語話夏天過後無病三分虛?
李:
經過了漫長酷熱的夏季,因為日曬雨淋、出汗多、食欲減退,加上多飲冷飲,常食凍品,以致損傷脾胃,人體的精力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在秋季宜作適當調養。
記:
香港秋季不明顯,是否沒必要按秋天節令調節養生法?
李:
雖然秋季不算明顯,但氣候由熱轉涼、由濕轉燥的變化,仍容易令身體出現各種毛病,如流感、哮喘、鼻炎、支氣管炎、關節炎、肺炎等,所以也應該注意調節養生,預防病變。
記:
甚麽是秋燥?
李:
入秋時節,因濕度降低而出現秋燥,而秋燥對人體危害最大的部位是肺部,表現為咽乾口燥、鼻炎鼻癢、便秘等。因此應積極加強鍛煉,增強肺功能預防肺炎。飲食調養方面,應少吃辛辣食物,多吃養陰潤肺食物,如梨、蘿蔔等。
記:
聽說處暑除了喝茶、湯水進補外,還適合喝人參葡萄酒,但喝酒不是違背健康宗旨嗎?
李:
人參葡萄酒具有益氣補血、生津止渴、健脾補腎的功效,有助調補人體於夏天的損耗,為秋天的來臨作準備。不節制地喝酒當然有損健康,但適量地喝對身體有一定益處,建議成人每天不宜攝取多於200ml。
記:
坊間盛傳處暑後應多吃白色蔬果,這說法有沒有根據?
李:
中醫認為白色入肺,而白色食物大多甘潤平和,是滋陰潤肺的佳品,十分適宜於乾燥的秋季食用;在營養學角度來說,白色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鈣質,十分有益於呼吸系統,如高麗菜、白花椰菜、白蘿蔔、白木耳、梨、山藥、蓮子、百合、白果、燕窩等,俱是「平補」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