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特首為國「忍辱負重」(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愚蠢特首為國「忍辱負重」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梁振英高調簽名支持反佔中,為誰辛苦為誰忙?
換上了之前的特首,曾蔭權一定不會這樣做,董建華相信也不會,因為和平佔中只是一個自發的公民運動,同類運動過去有過,明天會有,將來也一定再有,特首若非另有目的,又為何要開此先例,打破常規?
公民抗命運動是否違法,應由法院決定;治安會否受到影響,應由警方控制,個人應否就任何政治或社會運動表態,特首當然有他的權利,但表達的方式、時間和效應,卻不能只顧自己不理他人!特首辦和政府新聞署的公關專家,不可能沒有告訴特首如此高調簽名支持反佔中的後果,但倘若特首仍然一意孤行,下屬又能做些甚麼?
「個人權利」不等於可以「為所欲為」,因為當事人是位高權重、控制資源、制訂政策的特首、高官和執法者,他們理應對不同群體一視同仁,盡量保持中立,從而取信於民。不過,這個香港人一向信奉的施政原則及對公務員的合理期望,已因反佔中而徹底粉碎。
由警察下班後即可以上街示威,到特首辦公時仍可以簽名表態……如今一句「個人名義」便可解釋一切,且有擴大之勢,這可是所有公務員認同的新制度和準則?這可是所有香港人接受的新價值和堅持?梁振英甘冒這大不韙,事先必會取得中聯辦的首肯,而唯一支持和接受他這樣做的,也只有中聯辦,至於對香港人以至公務員的影響,恐怕不在他們考慮之列。
梁振英只緊張向中聯辦交心和交差,他的下屬也必須這樣做,否則雙方不可能有合作基礎和互信。過去也許只有特首辦和特首的智囊必須如此效忠,但經過反佔中一役,特首的任務和底線已清晰向全港市民展示,整個公務員系統看在眼裏,識時務者當然立即知道應怎樣做,但一切信奉政治中立的絕大部份公務員日後如何自處,將會為他們帶來極大困擾。
特首身先士卒,帶頭示範,給支持者打氣,令反對者洩氣,梁粉也許會因而士氣大增,但異見者亦會越行越遠,因為他們與特首之間(一如梁氏所說守法與犯法之間),已再無互信與合作的餘地。
多了梁振英的一個簽名,對整個反佔中行動純屬錦上添花(已有140萬人為基礎),但勞師動眾去邀請記者出席見證及廣泛報道,對梁振英在中聯辦以至中央的心目中都幫助極大,因為張曉明公開表揚反佔中主辦單位為香港做的一件「大好事」,未必有梁振英的份兒。
代議政制出現之後,政府高官已一改過去高高在上的心態,改而變為「有商有量」,政務官無一不要接受地區工作的鍛煉,而林鄭月娥也以「有商有量」為這次政改廣告的第一期主題:如今特首「寧為玉碎,不作瓦全」,日後下屬推行任何政策,根本不會有太大或太多的諮詢討論與談判餘地,因為明知特首的底線經已一早定出,不會輕易改變,執行者的唯一選擇是全程企硬,甚至不惜一拍兩散,除非有人自信能夠說服特首,但大家都知道這比說服反對政黨或關注團體更難。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曾鈺成與梁振英是兩個現成例子。
曾鈺成擔任立法會主席,從來不輕易表態,以保持主席一職的中立形象(不只是自己的中立形象)。未來的政改投票,若非最後關頭逼不得已,相信曾鈺成仍會堅持不表態及投票;但亦因為如此,在政改這樣重大的議題上,如果只差曾鈺成的一票,他為此而作出決定,公眾也會明白和接受,因為這的確是他作為議員(而非主席)的權利和責任。
反佔中是一個甚麼性質的行動,公眾已有評價,梁振英仍不明白「少一個個人簽名,多十分公眾誠意」的道理,多少反映了他即使從政了幾十年,仍未能掌握取得民情民意的竅門。
由自以為是到自視過高,梁振英不把電子公投的70萬票放在眼裏,也不顧及10多萬政治中立的公務員的感受,更不曾為推行政改而製造一個公開、公平和互信的環境,供公眾自由交流辯論;反之只肯在最後關頭,以不甘後人的姿態,隆而重之在鏡頭面前交上自己支持反佔中的簽名,這種政治識見和公關伎倆,不但前無古人,日後歷史亦自有公道評價。
罵梁振英的人越多,也許他的自我感覺會更良好,因為由此可以證明,他為國家如何「忍辱負重」,個人的犧牲有多大,不過這都會更加深了香港人的撕裂,也會擴大了他和中央與香港人的對立,香港人今天走到這個關頭,到底是誰之過?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