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影響】
近年金融業由政策主導,一項政策落實出台對內銀股價影響,往往較公佈業績更具影響力。最近內銀板塊更受國企改革刺激,國有銀行有望進入混合所有制時代,即引入民間資本,市場對第五大國有銀行交行(3328)抱最大期望。
交行為現時唯一一家已上報實施混合所有制的內銀,分析認為,隨着交行邁向國退民進,將可完善企業管治。巴克萊亦認為,國企改革進程,隨時成為內銀板塊估值上調(re-rating)的重要元素。
定向降準免錢荒
而另一對內銀相當有利的政策,為人行早前的兩次定向降準,為市場提供更多流動性,令銀行有更多資金作貸款之餘,亦有望為小微企提供再融資機會,並降低壞賬風險。法巴報告預期,人行兩次定向降準,遁不同途徑變相共向市場注資2,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加上人行透過國開行以抵押補充貸款(PSL)再增加4,000億元資金,在倍數效應下料令銀行業增加3.17萬億元存款及2.25萬億元貸款。內地6月份不再見去年驚現的錢荒,人行甚至要密密以正回購吸收多餘游資「抽水」。
而內地越來越多專營收買不良資產的資產管理公司(AMC),相信亦有助內銀整理資產負債表,而各家內銀期內的核銷金額以至出售不良資產力度將成投資者另一關注點,證券界預期,隨着更多資產管理公司出現,更有利內銀長遠發展,亦會令資產水平更穩健。一年公佈四次季度業績的內銀,除非業績與預期有嚴重出入,否則業績表現對投資市場的影響非預期中大,難怪券商巴克萊亦以「業績非大事(upcoming results not a major event)」作報告的開場白,而政策出台如人行宣佈定向降準時,則令重農行(3618)的股價造好,可見政策影響內銀股價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