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部昨日公佈,7月實際使用外資(FDI)金額78.1億美元,按年下跌17%,為今年最大跌幅,而1月至7月的FDI亦跌0.35%,較去年5.25%的增幅大為失色。流入實體經濟的FDI大為萎縮,另一邊廂,熱錢則源源不斷流入A股ETF和QFII,有專家分析,數據反映中長線的境外投資者,對內地經濟和投資環境看法更為謹慎,對政策和改革效果持觀望態度。
發改委和商務部今年內對平治、寶馬、奧迪、微軟、高通等外企密集啟動反壟斷調查,針對美資科網企業的封殺更層出不窮。澳新銀行高級經濟師楊宇霆表示,勞動成本上升,令內地對外資吸引力已經大減,而最近政府的打壓更令外企開始憂慮,政策是否開始排外。外企需要重新作出評估,對是否增加在華投資,現時只能採取觀望。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亦認為,除了憂慮對外經濟政策會否轉風向外,目前內地多項改革陷入樽頸,亦是外資採取觀望態度原因。FDI投資周期一般達到3至5年,不同於短線炒作資產價格的熱錢,投資者需要等待整個政策環境的明朗化。林采宜指,內地製造業正在加速轉移至印度和東南亞國家,製造業FDI萎縮已經是不可逆轉。中國FDI能否回復升勢,取決於服務業能否吸引外資進入,服務業市場能否加大對外開放,這本身亦取決於改革進程。
記者:黃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