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蚊叮痕癢不但令人困擾,更有被傳染病襲擊的風險,近日接連出現日本腦炎本地個案,令不少人聞蚊色變。傳染病科醫生表示,兒童、孕婦、運動一族及肥胖人士較易被蚊叮,尤其要注重防蚊措施,建議在戶外每隔六小時要用一次蚊怕水,出汗多更要縮短補用時間。
記者:梁麗兒
本港常見的蚊包括白紋伊蚊、三帶喙庫蚊及瘧蚊,分別可傳播登革熱、日本腦炎及瘧疾等傳染病,其中白紋伊蚊較常見於市區,三帶喙庫蚊及瘧蚊則多見於新界地區,其中日本腦炎的死亡率高達一成。
當參與戶外活動時,或會發現部份人特別「惹蚊」,醫學上原來也有解釋。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代表曾德賢醫生指出,蚊子對人體的溫度、所釋放物質如二氧化碳、「丙酮」(acetone),以及氣味特別敏感,容易惹叮咬。當人體表面體溫達到攝氏34℃至35℃,已足以令蚊子察覺人類的存在,故體溫越高,被蚊咬機會越大。體溫較高的外露部位,如手腕、腳腕都較易被蚊咬。
蚊怕水避免直接噴皮膚
做完運動後,因為肌肉會產生乳酸、口鼻都會呼出化學物丙酮,特別味道也會吸引蚊子。另外,孕婦、嬰兒因新陳代謝較快,釋放出的丙酮也較多,故容易被蚊咬。肥胖人士因為要用較多能量去活動,發放的二氧化碳及丙酮也較多,都是被蚊叮的高危目標。女士們愛使用的香水,當中含石油製品的成份,也較吸引蚊蟲叮咬。
他建議市民戶外活動時,宜每六小時使用蚊怕水一次,如運動期間流汗多,或曾沖洗身體,需補充蚊怕水。蚊怕水毋須直接應用在皮膚上,可噴在衣服上,尤其衣領、衫尾、袖口及褲腳等位置。成人可選擇含DEET(避蚊胺)濃度約三成的蚊怕水。
美國和加拿大對兒童使用DEET的防蚊產品均有建議,其中美國曾接獲市民懷疑使用DEET產品後,出現神經系統副作用報告,故限制有關使用濃度。兒童蚊怕水含DEET濃度介乎10%至30%仍屬安全,但不建議兩個月以下嬰兒使用。加拿大則不建議六個月以下嬰兒使用含DEET產品。
家長擔心蚊怕水對幼童有副作用,可避免直接噴在皮膚上。夏日外出時,穿着通爽的長袖衫、長褲,或避免黃昏最多蚊出沒的時段到戶外。蚊子最怕強烈味道,會刺激神經,故對香茅、檸檬酸、薄荷油及橙皮等果皮敏感,這些物質也有防蚊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