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
今日開始由中行(3988)帶領內銀進入業績高峯期,整體內銀中期盈利增長料約10%,惟證券界預期,整體板塊資產質素會轉差。另一關注點則為政策受惠銀行,相信交行(3328)會在短期內會公佈國退民進的利好消息,投資者可趁交行或因績差導致的調整而低吸。撇除新上市內銀,證券界對八家主要主要內銀股,最看好農行(1288)的盈利增長及存款防守性,而信行(998)則有可能在新管理層領導下,出現一次性大額減值準備,令中期盈利表現隨時遠遜市場預期。
記者:董曉沂
經濟放緩 不良貸恐升
內地經濟增長放緩,產能過剩行業問題未除,加上近月中國房地產市場銷售放緩,引入新一波不良資產危機。分析認為,整體內銀板塊將會在今次中期業績公佈不良貸款雙升,當中以信行(998)的逾倍減值升幅估計最為嚇人。
過往內銀不良貸款主要來自產能過剩行業及地方融資平台,今年地方債問題略見緩和,惟隨着經濟增長放緩,更多中小企出現壞賬風險。
美銀美林估計,整體銀行業在次季的不良貸款餘額將按季增10%,花旗則預期內銀板塊貸款減值金額按季升14.8%。
信行減值額恐增逾倍
行業整體不良貸款額及減值撥備金額,普遍預期有雙位數升幅,但業界認為信行董事長常振明及新任行長李慶萍,會積極將有風險貸款轉為不良資產並作出相應撥備,另法巴及巴克萊認為,信行會出現一次性的大額值撥備,更將成為信行盈利表現遜於預期的藥引。巴克萊預期,多家主要內銀今年第二季度的撥備減值按年增6%至60%不等,信行減值則會增136%;法巴則預期,信行次季度減值金額按年增120%。
事實上,內銀不良貸款續增已成市場共識,據中銀監早前公佈,今年首六個月內銀不良貸款增加1,024億元,不良貸款率期內由1%升至1.08%;而首三個月則增加541億元,不良率由1%升至1.04%。
雖然券商預期內銀不良貸款增加,但內銀近年同樣加快出售不良資產予信達(1359)及華融等資產管理公司(AMC),亦加大核銷(撇賬)力度,故證券界預期,議價能力較高的大型銀行,有能力出售或撇除更多不良貸款,在資產質素上表現將較中小型內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