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夢起點——論廖暉的治港路線(五)(自由撰稿人 施路) - 施路

香港,中國夢起點——論廖暉的治港路線(五)
(自由撰稿人 施路) - 施路

一國兩制是鄧小平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提出的構想,並保證五十年不變。五十年後呢?才實踐了十七年就有了質疑。
不要忘記當初提出此構想時的背景。當時正值中共推行改革開放政策,走自由化市場之路。雖然被戴上所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帽子,但卻是徹頭徹尾的資本主義經濟。只是與此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政治、司法體制還在建設中或起步。有理由相信,鄧小平對五十年後的判斷是:中國經過經濟特別是政治改革後,已接受或同化西方的價值觀,吸收或改造西方先進的政治體制,融入世界文明的大家庭。至此,中港在核心價值、政治社會體制已完全融合,毋須再變。
今天,歷史又走到十字路口。
香港經過十七年的實踐,就要在2017年實行第一次行政長官普選;而中共在進行經濟改革實踐三十五年後的今天,也面臨起動政治體制、社會體制、司法體制的改革。應該是繼續奉行廖暉路線,對香港核心價值、政治制度進一步侵蝕,通過控制選舉實行假「普選」,使香港進一步中國化?還是摒棄「心魔」,信任港人,順歷史潮流給予香港真普選?
我們看到,習近平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提出「中國夢」。其核心,除了國強民富外,還包括追求公平正義、民主法制、公民權利。習在去年訪問美國時,在報刊撰文稱,中國夢和美國夢是一樣的。暗示了中國的未來對普世核心價值的認可。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在十八大三中全會作出《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政治社會體制改革作了規劃。雖然遮遮掩掩,但其最終目的,還是要保障多年的經濟改革成果,建立一套與現行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政治、社會、司法體制。習近平在對《決定》的說明中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這些一再表明,在已建立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實行市場自由化的中國,只有啟動並不斷深化政治社會制度改革,以適應高度發展的經濟需要、滿足富裕後公民的各種政治需求、提高公民的文化政治生活素質外,別無他路。一些人類共有的普世價值,包括香港的核心價值都會被最終接納;一些先進的政治制度如廉政、司法制度,將會被採用。據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共開明的高層,在香港政制發展問題上,絕不會開倒車或停滯不前。廖暉的治港路線既不符合中共發展需要,也違歷史潮流。
毋庸置疑,中共雖然在十八大作出了深入改革的決定,並在三中全會作了全面規劃,但是,下一步的改革觸及的將是各種核心利益,特別是執行「穩定壓倒一切」政策二十多年,沉積了大量社會矛盾。各種利益盤根錯節。誠如習近平所說都是「深水區」。為此,不僅是國際社會或國人,在短期內看不到「中國夢」的影子,只能當成真正的夢。
香港完全可以成為「中國夢」的起點!香港在英國管治時期,創立了與西方接近的政治、社會、司法體制,移植了西方核心價值並為港人普遍接受。並因此保障了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奠定了國際金融貨運中心的地位。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資者,成為國際大都會。回歸中國後,通過《基本法》延續了英治時期的經濟、社會、司法體制,除政治體制外,與西方先進國家相若。如香港可實現真正雙普選,在政治制度上與西方先進國家一致,那麼,在中共管治的範圍內,有一小部份就可以率先融入文明世界。
香港2017年的特首普選,是在中共管治下實行的第一次由合格公民一人一票選擇行政長官。這對港人、對中共既是一種機會也是一種挑戰。對中共而言,更是難得的實踐機會。中共執政六十多年來,從無民選地方政權的經驗。如何接納不同政見者當選並與之處理好關係?如何最大可能地為被支持者助選並使其當選?如何處理地方利益與中央利益衝突?如何罷免嚴重損害地方或中央利益的行政長官?這些實踐,香港是最好的平台,將會給中共未來的改革提供唯一的寶貴的經驗。這是一份不可替代的政治財富。
從香港起步,讓香港有真正的普選,有尊嚴地融入文明社會;使台灣人放心,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統一;促國際社會放棄「中國威脅論」,接納中國的崛起,共創和諧世界!中國人的「中國夢」定會早日實現!(完)

施路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