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公園復修吸引候鳥

濕地公園復修吸引候鳥

【記者佘錦洪報道】每逢秋冬都有大批季候鳥來港過冬。為歡迎這批遠道而來的客人,香港濕地公園每年均進行復修工程,清理園內泥灘上雜草及大石,提供開闊水域,維持合適生態環境,去年吸引逾5,000隻候鳥棲息覓食。濕地公園的泥灘佔地2.2公頃,由廢棄的基圍改建,屬人工開闢的生態環境,為天水圍區內發展的補償工程,分隔天然的后海灣與繁囂的市中心。
濕地公園保護區經理鄭諾銘表示,候鳥喜歡開闊的水域棲身覓食,因此每年園方都會進行復修工程,為候鳥提供合適環境,以及維持泥灘生態價值。
復修工程先要剪除泥灘上歷經一年生長、達一米多高的雜草,清理草根及隨潮汐沖到灘上的雜物及石塊,最後再引后海灣潮間帶鹹淡水回流,為泥灘帶來魚苗、蝦苗,並補充養份,準備候鳥的食物。

每年都有大批候鳥來港過冬。

雜草沉積會變陸地

鄭指一般濕地視乎用途進行不同程度維護,尤其是泥灘這種人工生境,「如果我哋唔每年做復修,會慢慢由一笪濕地俾雜草進佔,透過沉積作用慢慢演變成一片陸地」。為避開5月至6月雀鳥繁殖季節,又要趕及秋季前完成,工程只能在夏天天氣不穩時候進行,遇上大雨及雷暴均要暫停,「不得已情況下只能夠減少程序」,去年就因天氣關係未有清理石塊。
50歲的柱哥自2002年起已在濕地公園做義工,每周三天,由導賞到洗手套都一手包辦。他每年都會參與泥灘除草及清石頭,「每次清到幾車石,至少有成噸重」。61歲的湯太在園中做了十年義工,每年不怕辛苦參與復修工程,「以為嚿石好細,掘掘下越掘越大,要幾個人幫手先抬到」。惟近年內地旅客增多,湯太曾見過他們在園內吸煙及試圖挖走植物,「但同佢哋講返都會聽」。
每年11月至3月是候鳥遷徙高峯期,去年吸引5,299隻候鳥在園內棲息,為港人熟悉的黑臉琵鷺更錄得150隻,不少遊人到設於泥灘側的觀鳥屋攝影。

【復修前】工程前泥灘長滿雜草。香港濕地公園提供圖片

【復修後】泥灘在清理雜草後變得開闊。朱家駿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