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總作為推動本地足球的官方機構,高層合力唱好首屆香港超級聯賽,似乎理所當然。雖然足總在籌辦過程中亦顯出誠意,像跟隨亞洲足協推行球會發牌制度,加強對球會的財政監管,又設立基金協助弱勢球會等,做法看來合情合理,只是很多事情並非單看一面。
政策頻改 球員叫苦
近來一些足總高層多番批評傳媒唱衰首屆港超聯,「報憂不報喜」;事實是港超聯未成立,多支原先角逐的港甲球隊如公民、晨曦及南區已棄戰,部份球員出路大減,惟有減薪要求落班,甚至兼職幫補生計;更令球員叫苦的是,每日仍要在硬如石地的仿真草地球場操練,情況與港甲無異。
另外,為符合港超聯參賽要求,部份球會竟然找現職體育記者,以及有保安員執照的退役球員,客串擔任球隊傳媒經理及保安主任。
早前,足總可能因場地不足而無法安排足夠球場給港超聯球會青年軍用作訓練,原先規定每支港超聯球會要有4支青年軍,變成「有球員組隊,冇球員算數」,政策朝令夕改。看過這些「事實」,只有祝願港超聯真的可帶來好的轉變。 文:本報記者
識睇,一定係睇足英台【英波Live】:
http://soccer.appledaily.com
http://bit.ly/engball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