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外表是牆角插蘇座、解碼器、電話叉電器、龜苓膏、靈芝禮盒,這些都是藏毒工具。油尖警區在掃蕩俗稱鬼場的無牌樓上酒吧內,發現毒販為逃避警方耳目及減低被檢控風險,施展蠱惑招數藏毒,但終逃不過警方法眼及警犬靈敏嗅覺而遭識破,警方會根據環境證據等,提高檢控成功機會。
記者:謝明明
油尖警區於今年上半年共拘捕13名16至20歲涉嫌藏毒或販毒的青年,比去年同期的21人下跌38.1%;今年上半年更加沒有拘捕10至15歲涉藏毒或販毒的少年,而去年同期則有3人被捕。
油尖警區副指揮官蕭傑雄表示,區內被捕涉及毒品案的青少年人數有所下跌,相信與該警區在過去兩年大舉掃蕩區內的娛樂場所,尤其是俗稱鬼場的樓上無牌酒吧有關。另外,俗稱「K仔」的氯胺酮則仍然是青少年主要吸食的毒品。
油尖警區去年掃10「鬼場」
油尖警區行動主任余鎧均指出,一般會由俗稱「燈頭」的人在網上招攬青少年光顧鬼場,這類鬼場多開設於商業大廈內,保安嚴密,「由大廈大堂、電梯、走廊,以至鬼場所在處所門口都滿佈閉路電視,而且拉晒鐵閘,只有電子密碼鎖,一般人根本冇得入去」。
該區警方在情報及各方偵查下,於去年成功掃蕩10間鬼場,並發現五花八門的藏毒方法。該警區特別職務隊督察尹富坤稱,曾發現有毒販將毒品藏於牆角的插蘇座,「而且個插座仲插住電掣『裝假狗』,我哋覺得有古怪,於是拆開個插座,發現藏有K仔同可卡因」。
警方在另一間鬼場的廁所內,發現貼於廁格的告示牌,其背後牆壁內設有暗格藏毒;解碼器、電話叉電器,以至龜苓膏外賣盒、靈芝禮盒等都成為毒販藏毒工具,余鎧均表示:「試過喺吧枱發現有個電飯煲,我哋覺得突兀,於是打開電飯煲,發現原來藏有毒品。」
余鎧均續稱,毒販以為將毒品收藏不同地方,既可掩人耳目,又可減低被控風險,「佢哋以為就算毒品被發現,只要警方唔係喺佢哋身上搜到,就唔會斷正」。但她指出,警方會根據環境證據如指模等舉證,提高檢控機會。
余提醒青少年切勿誤信藏毒及販毒會獲輕判,指法庭會將他們視為成人疑犯看待,一經定罪,分別最高可被判入獄七年及終身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