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無可避免(傳媒研究員 陸昕慈) - 陸昕慈

撕裂無可避免
(傳媒研究員 陸昕慈) - 陸昕慈

8月14日,香港律師會會員特別大會以2,392票通過對現任會長林新強的不信任動議,林新強成為百多年來首名被「不信任」的律師會會長。
雖然林最終是否下台仍是疑問,但建制派和官媒翌日針對香港律師會的齊聲批評,均將不信任林新強一事與和平佔中聯繫在一起,將林描述為當前香港政治撕裂氣氛的受害者。
《環球時報》16日社評指,律師會通過不信任動議「荒唐」,有明顯政治意義,「有人指香港有『白色恐怖』,看來不全是虛言」;批評「香港內部湧現反中央、醜化愛國的風氣,部份極端反對派聯絡外部力量,試圖創造香港社會和整個國家都無法接受的政治潮流」。《環時》堅稱如今香港的司法獨立和言論自由反而比回歸前更自由,呼籲香港律師會成員「意識到當前行為是推動香港分裂,要求他們守護法律,相信內地對港的善意」。
同日,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強世功亦表示,律師會會長發表支持共產黨的言論就要被罷免,有必要警惕香港律師會這種政治化傾向。作為律師專業團體,律師會不應將法律與政治混為一談,政治不應衝擊法律。強世功表示,香港律師會是一個非政治的機構,強調的是法律專業精神和非政治化,若以會長的某些言論為由推動罷免會長,使得罷免成為一項政治主張。
《星島》15日社評指,在投票前的幾個星期,支持和反對動議的兩大陣營,各自發揮龐大的動員力量去拉票,活脫脫是今夏佔中公投和反佔中簽名大規模運動的縮影,同時反映今日政治立場容人之量收窄的社會氣氛。
回顧這些針對律師會的批評,不過是在為8.17反佔中遊行催谷人氣。遊行據稱有1,170個團體號召12.6萬人參加,反佔中大聯盟更是準備了20萬朵可以循環使用的木棉花。遊行還未開始,《文匯報》就發表社評(15日)稱,社會各界踴躍參與8.17遊行,顯示市民「反暴力」及「和平普選」的真實民意;並將和平佔中等同於「暴民政治」,呼籲說大遊行參與人數越多,越有利於遏制暴民政治的氾濫。
然而,昨早的「萬人跑步上中環」馬拉松活動,一開始就顯示士氣不足,大聯盟聲言有1,500人參加(警方數字為880人,大聯盟早前估計有16萬人參與)。如此尷尬寥落的開場,周融解釋為「可能時間太早」,引起facebook上一片罵聲。
無論最終參與8.17遊行的人數有多少,這種團體壓力下的反佔中遊行,能否反映真實的港人民意?反佔中喧嚷了數月,目的不外乎是要對沖和稀釋爭普選力量的社會影響力。佔中公投有近80萬人參與投票,於是他們極盡所能進行動員各親中力量、試圖製造更大聲勢的「民意」來壓制佔中。以這種對抗性的邏輯來回應市民爭取真普選的訴求,如何避免社會撕裂?作為一項政治任務的執行者,他們只求能體察上意,根本無意於回應民情,遑論彌合政治分歧,促進民主政制的協商和建立?

陸昕慈
傳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