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病人心驚膽落的,是毒瘤(Cancer)。Cancer一字源自古希臘文,意即螃蟹。螃蟹的爪和深深入侵附近組織的惡性腫瘤形似。在眾多病人的心目中,Cancer是絕症,更要捱一段極痛苦的歷程才能得到解決。
體內的細胞,每天都在有規律地分裂和生長,以取代老去細胞的功能。若果細胞不受控制地分裂和長大,就形成腫瘤。良性腫瘤不會擴散,會侵入周邊的組織或擴散到其他器官的是惡性腫瘤,即俗稱的毒瘤(Cancer)。
要判斷腫塊是否惡性,有經驗的醫生憑肉眼也能看到些端倪。惡性瘤的形狀不規則,邊緣隆起,也會黏連到附近的組織。但要確診就一定要把腫瘤的一小塊拿出來,經染色製作後放在顯微鏡下觀察。這步驟叫活體檢查,簡稱活檢,是確診癌症的必經之路。
惡性腫瘤的細胞大小不一樣,排列也不規則,細胞核較大,染色也比較濃,時有不正常的細胞分裂。但診斷惡性腫瘤最可靠的指標,就是看腫瘤的細胞有無侵佔附近的組織,若果在顯微鏡下看到癌細胞侵入血管硂淋巴或肌肉,就能達成惡性腫瘤的診斷。這是病理學一貫的黃金定律(gold standard)。
這黃金定律現在備受挑戰。胃癌的病發率在日本特別高,治療的成績也比其他國家優勝。日本的專家認為,只要看到黏膜細胞的形態有異,就算在標本上未能看到癌細胞侵佔入黏膜下層或胃壁,已足夠確診早期胃癌。西方的病理學家不同意,認為細胞異形只屬癌前病變(pre-malignant lesion),看不見侵佔,未可確定為惡性。
要判斷細胞形態的變異是否足以構成胃癌可不容易,多少有點主觀。不同的病理學家往往有不同的意見,就算以同一塊組織,在不同的日子請教同一位專家,看法也可能有點出入。
病理診斷不一定能黑白分明,中間也存在灰色地帶的。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