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are reading:E.O. Wilson 給我們的信 - TC

What we are reading:
E.O. Wilson 給我們的信 - TC

專程到台灣學學文創志業參觀攝影大師杉本博司的《時光.淬鍊.影像》展覽。
鎮場作品是〈放電場〉,一幅巨型銀鹽攝影複印片,紀錄了高壓靜電通過底片釋放,產生如山脈河道的分形圖案,以重現雷電來表述宇宙和生命起源,展開藝術家「追溯人類精神史」的第一個環節──科學。大師在《藝術的起源》書中憶述,〈放電場〉創作過程中,曾以反覆的觀察和實驗降伏了心中的怪物,但內心仍留有晦暗,讀來和科學探索無異。
「藝術與科學本同源」,杉本博司在場刊上開宗明義地說,藝術家自古擁有解釋不可思議的技術。在《給青年科學家的信》,大科學家及人文主義者E.O. Wilson亦認為科學家和藝術家在探索階段都是詩人,以熱情和盼望激發對題材的偏好,從求真中得到樂趣,發展出科學思維的原型。

E.O. Wilson以廿封《信》熱心分享的科學殿堂奧妙,對大眾來說固然是神話,但科學的本身,更是「屋裏的大象」,知識人也多無視或誤解。在一段提倡科學教育的短片,明星物理教授Brian Greene慨嘆,「很多人將科學誤作考試後就可忘記的學科。對我來說,科學是一種生活方式、思考方法、觀點,是一種和世界齧合的方式,讓人能運用理性思考及邏輯推理來明白對錯,看清周遭事物的真相。」
科學不但不只是「另一個學科」,科學方法更是理解宇宙萬物的唯一途徑。雖然它並不完美,人類藉着它累積知識至今,另無他法。在第十五封信裏,E.O. Wilson質問,「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基礎之間真的存在很大的差異嗎?」如果藝術和科學也同出一源,而宇宙現實只有一個,E.O. Wilson挺身倡議的人文主義的信條之一就是「邏輯思考與科學方法是思考道德問題、自然與社會現象的最好方法。」
可惜,在傳統學制之下,文科生以為數理基礎不全就終生無緣。很多意見領袖、決策人因此缺乏對科學和科學方法的認識,更有以意識形態為本的論者將科學與科學主義霸權、功利理性、唯物主義等等以偏概全地混為一談。
還記得大學那時選科是興奮無比的盛宴,吞下的自然科學盡身受用,它能點滴地累積,回報巨額複利。成年人在網上內容源源不絕的今天亦無藉口對科學無知,數學更不是問題。身為昆蟲學天才學者的E.O. Wilson在第二封信就鼓勵學生不要擔心數學。他成為教授後才在哈佛和一年級生一起修微積分課。他甚至說,太聰明的科學家反而不夠定力做重複沉悶的研究工作,成就不一定比同事高。
「當你環視廿一世紀給我們機會和挑戰,由幹細胞、納米科技,到太空旅行、核子擴散,到一切會對生活帶來嚴峻衝擊的新事物,你會發現它們全都源自科學。如果大眾不願和科學思維齧合,就幾乎不可能達成有根據的決定。因此,為了大家都能真正參與生活文化的發展,及開展地球廿一世紀何去何從的對話,我們必須有同一程度的科學語言水平。」
Brian Greene短片的結語,比E.O. Wilson更語重心長。這廿封信當中,有數篇以生動的孩提趣事、田野考察、進擊學術「聖杯」等科學生涯精采片段演繹的科學真義、倫理、普世性命題,每一位現代公民都應該深讀。

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