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係」在我成長中是一個很陌生的概念,嫲嫲在爸爸年輕時已去世,而舅父們都住在外國且晚婚,所以兒時亦沒體驗到舅母們與外婆怎樣相處。可想而之,當我婚後要面對這段突如其來的婆媳關係時,是多麼的震撼,簡直可列入我人生「十大經歷」名單的前三名。這段關係的挑戰不僅來自於缺乏體會,更來自年代文化差距。婆婆成長的年代正是電視劇集《上海灘》描寫的背景,對我而言那種遙遠的程度跟看科幻片無異。
從小父母已給我自主權發言權,一家人更會辯論時事,繼而無分界限、彼此間開玩笑,就算家族裏的年老長輩也常與年輕人打成一片。可是婚後權利竟被削減,與夫家聚會時說話有階級之分,在任何情況下包括評論時事也不可反駁長輩,更由於我是幼子的太太,輩份最低微不過,所以坐在飯桌上只會有聽的份兒,開玩笑更是不用想。新春期間,不單要做傳統的拜年事宜,說出一大堆賀年話語,更要下跪叩頭,我承認當初實在感到想窒息,覺得完全透不過氣。
最讓我莫不着頭腦的,是婆媳關係中好像存着一種競爭氣氛,當聽到婆婆親口說:「喔,兒子就這樣給人拿走。」當初的懷疑立刻被確認,但我無法明白這種思想,每個人根本不屬於任何人,那又怎能將丈夫從婆婆裏「拿走」呢?兒子婚後為何不可繼續保持與媽媽的關係呢? 起初我沒有動力尋找答案,覺得大不了便在難受時大發「忍功」,反正每星期只聚會一至兩次。可是,原來問題不會自動消失,不處理只會累積成怒,我的「忍功」功力隨着年月變差了,臉色慢慢洩露了心底的氣憤。
有次女兒看見我跟婆婆飯後臉色難看,在追問下我才說出某事件中與婆婆不同角度的看法,女兒聽罷就質問我為何要隱藏感受。我一直教導她不要收藏自己情感,要勇敢面對,我又豈能不以身作則呢? 女兒一出生,我便讓兩嫲孫自由地發展感情,結果她們很愛對方,為免家庭聚會中繼續存在尷尬氣氛,我就此把心一橫,嘗試改善這段婆媳關係。
究竟該從何開始?或許第一步該站在婆婆的角度看事情吧。所謂「兒子被人拿走了」,會否是擔心兒子再沒那麼多時間陪伴她?於是我便建議丈夫除了每星期家庭聚會,也單獨跟婆婆吃個晚飯。然後我嘗試了解婆婆成長的背景,當時連第二次世界大戰也還未發生,作為女性在那個封建時代成長應該不容易,何況她兄弟姐妹眾多,重男輕女,就算在家庭裏也可以被輕視。若然未能在成長的家庭中滿足到被愛的需要,那麼希望在兒女當中找到這份愛也是無可厚非。婆婆會否覺得這份愛會因媳婦的介入而受到威脅呢?從這個角度看,我的氣量和胸襟也拉闊了,變得容易理解且接受婆婆的說話和做法。
作者:康婷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