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劉克襄 步走郊野菜市場

跟劉克襄 步走郊野菜市場

《四分之三的香港》未必是台灣自然作家劉克襄的最佳作品,但比高官更能說出香港這個國際都市,約四分之三仍是郊野的事實。上月在颱風唏哩嘩啦的暴雨中,跟這個比香港人更熟悉香港郊野的男人走進柏架山道自然徑,期待重遇書中那位八十二歲「玩吊樹」的晨運婆婆,最終眼看的是綠葉,腦裏填滿了他口中的自然食桌。
記者:邵 超
攝影:陳永威

八月香港誠品的講座單張上,又見劉克襄這個熟悉的名字,數數手指,今年五十七歲的他,三十多年來寫了約五十本書,涵蓋動物小說、古道、古地圖、自然史、旅行文學、散文及繪本,長期浸淫於自然間,從無間斷地書寫自然與人文的多元性,經常忙於講學,每當說到冒險旅程,尤其是人物生死,會用上激動的肢體語言。劉克襄說:「年紀越大,我對自然的定義包容是比較寬鬆的,也知道如何跟普羅大眾表述。」小時候常跟童伴一起去釣魚或在郊野玩耍,投入自然文學始於一九八○年,他看到了麻鷹,「那是一個很大的生命震撼。後來在海軍時對鳥類當然敏感。退伍第一天就去參加觀鳥會了。」三十歲後有了孩子,他每早六時起來「工作」──寫作和稍為閱讀。

劉克襄新書中的插畫,在未來是時代見證,像台灣逐漸消失的蒲桃(圖)。

在嶺大當駐校作家的一年,讓劉克襄更認識香港郊野。陳嘉晴提供圖片

今年劉克襄與王浩——兩位作家首度合作主持台灣公視旅遊節目《浩克慢遊》,介紹旅遊書少見的台灣小鎮。

筆錄香港自然美

二○一二年他曾旅居香港一年,於嶺南大學擔任駐校作家,奉旨帶着學生跑進郊野,書中不少章節便是那些年的回憶。邊行山邊聽他吐出腦裏藏着的那個龐大資料庫,「香港的山林跟台灣最大的分別,是有很多生果。」這天三小步一停留,聽他說植物的故事,包括最長的蕨類植物、台灣逐漸消失的蒲桃、客家雞屎藤、廿四味材料之一的黃牛茶及三椏苦等,「同一種植物在不同地域有不同功能,或某種植物只生於某地,或許這就是植物跟地域的緣份了。」像假蘋婆便很有趣,「拜七姐時,若無蘋婆供奉,便取來替代蘋婆用的,但果實較小,同樣可以炒熟食用。」香港七姐誕的風俗也在歲月裏消磨。在都市急速發展的年代,劉克襄走進郊野,以插畫、地圖留下紀錄,再梳理出歷史風俗、脈絡,他書寫了台灣失落的自然美,也為香港留下一筆。

《四分之三的香港》寫下劉克襄眼中消費背後隱藏的香港。

香港的甘美

廿四味涼茶材料中的三椏苦在港常見,在澳門有人更以這種草藥製成糕點。

我們常見假蘋婆(圖),但從不知道在東澳古道、菜園村有很多蘋婆樹。

小葉梅金沙葉子可長到三十米長,被用作工藝品的編織纖維和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