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黃運特在《陳查禮傳奇:一個中國偵探在美國》所載,1935年美高梅(MGM)電影公司籌劃把賽珍珠的小說《大地》搬上銀幕時,沒有聘用美國土生華僑黃柳霜(Anna May Wong)扮演小說女主角「阿蘭」,據說是因為She is "too Asian"。這的確是胡說八道。Anna在洛杉磯唐人街長大,父母是「唐人」,中國是亞洲一部分,她理所當然look Asian。MGM後來請了一位白人女演員扮演阿蘭。
出現在《陳查禮》中的華人面孔,實難找到幾個五官端正,說話句子完整的。當然,美國人對華人的「負面」形象,歷史上可追溯到十九世紀中葉。那時從「唐山」一批接一批的「豬仔」勞工湧到加州跟當地的礦工和鐵路工人因工資和工作機會引起衝突。「豬仔」勞工不但勤奮過人,索取的工資又遠比白人低。正如馬克吐溫所說:「如果你能僱到5美元一個月的勞工,你就不會再去花80或者100美元了。」(劉大先譯文)
那年代一般美國人對華人的形象可用下面這首「童謠」做代表。劉大先先生有中譯,但我覺得此「謠」非引用原文不可:
Ching Chong Chinaman sitting on a fence,
Trying to make a dollar out of fifteen cents.
Along came a choo-choo train,
Knocked him in the cuckoo-brain,
And that was the end of the fifteen cents.
“Chinaman”是「中國佬」,詞典說有「貶」意。其實比起另一個貶詞“Chink”來,“Chinaman”這個稱謂已經相當客氣了。“Sitting on a fence”就是「騎牆派」,貪圖小利,想憑十五分錢的老本去賺取一塊錢。這就是洋人眼中唐人街華人的德性。誰料轉眼choo-choo一聲火車來了,也就一命嗚呼了。
1865年秋,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已僱用了3000名華人勞工。兩年內更增至12,000人,佔全體員工的90%。「這些成千上萬的華人為這條最終讓美國改頭換面的鐵路,貢獻了勞力、技術手藝乃至他們的生命。」可是,1869年5月10日慶祝鐵路通車的紀念照上,沒有一張華人的面孔。
歷史上美國人排華,除了怕豬仔勞工搶飯碗外,還有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他們當年有視女子為財物的大男人生怕自己「部落」(tribe)玉潔冰清的“fair ladies”會因跟Chinaman苟合而受污染。政客挑撥選民對中國人的恐懼與仇恨有利爭取選票。一位政客在1876年就排華問題發言時的言論就最直接了當。「如果中國人同我們的人混血,那將是我們種族最低賤、可恥和墮落的事情。那樣混血的結果將是最可鄙的雜交,一個世間難容的最可憎的雜種。」(劉大先譯文)
這是百多年前的事了。但銀幕上一個本來應由華人出演的角色結果還是由白人來充當的例子還時有所聞,譬如說Charlie Chan或「陳查禮」,這個話說是唐人血統的偵探在銀幕出現時卻高鼻大眼,洋味十足。本欄下周請他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