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19日在北京由趙紫陽及戴卓爾夫人代表中英兩國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第一段就開宗明義地提到,聲明的目的是為「維持香港的繁榮與穩定」,第一段亦沒有提及任何其他重要課題包括普選。
為甚麼聲明只提到維持香港的繁榮與穩定?顯然是繁榮與穩定為單一最重要的主題,而聲明內其他提及的都只是細節。又為甚麼次序是先繁榮後穩定而不是先穩定後繁榮?這取向性的決定可圈可點,不是兩國領導人耍花槍後的隨筆,肯定有它的大道理。先談繁榮:
繁榮來之不易
繁榮是透過有活力的經濟活動、GDP、人均收入、儲備及財富的積聚等構成的。穩定是需要用公眾及個人開支的支撐才達到的,如治安、警力、醫療服務、環保,弱勢社群的照顧及防洪抗天災等。要有這些構成穩定的因素都需要錢的,無財不行!
有繁榮的國家與地方政府及其國民會用繁榮的果實(稅收及積聚的財富)來創造穩定的環境,莫財的則借錢度日,勒緊褲頭,惡性循環進入困境直至無力還債的default局面。
舉例,繁榮與國力強的國家/地區如德國、中國及香港的公共財政都比較穩定及名列前茅,不繁榮(經濟倒退或入不敷支)的國家如希臘、西班牙、意大利、法國及不少地方政府如加州等,過去幾年便在困境中要強國來拯救。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由此可見,繁榮與穩定是要先有繁榮才有穩定的。因此,《中英聯合聲明》的取向絕對正確。
可是,今日在香港發生的很多大事情都跟繁榮與穩定的原則及維護背道而馳,試看:
1)在2017年已有普選特首的前提下,有些人士對《基本法》框架以外提名特首候選人不被接納而在策劃會犯刑法的佔中行為。
2)佔中會為香港已在轉型及被邊緣化中的經濟帶來沉重的打擊;佔領政府總部會令政府不能運作;佔領主要道路及港鐵車站會使上班一族不能上班;佔領金融機構會使香港這個24小時要運作的國際金融中心的運作癱瘓;購物及消費者因為佔中而不購物,不消費會對營商環境及就業構成打擊。我們優秀的主權評級可能也被下調。
3)財政司司長壓縮政府部門開支的命令與經濟局減低內地到港自由行人數等政策都與繁榮與穩定的原則背道而馳。其實經濟在轉型及被邊緣化的威脅下,政府應主動鼓勵,並促使新經濟活動來彌補萎縮了的繁榮及創造新的繁榮。這方面,近年來澳門及新加坡的繁榮例子便是正面教材。
而「審慎」地去削減開支,減少到港旅遊及消費人士只會引致經濟下滑的惡性循環。司長及局長們,可能你們沒有在商界做過事,沒有機會直接地嚐過營商者的甜酸苦辣,請你們聽取不同行業商會及他們的立法會代表的呼籲。你們下班後可以回家休息,他們做完公職後,可能要趕回辦公室簽支票、出糧、交租及找其他的數!
4)多年來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達,超時超支的基建項目如港珠澳大橋、第三條跑道及所有港鐵高鐵新項目都阻礙了創造繁榮與穩定的動力,而超支的現金流亦會佔用應用在其他項目的資金。
我們的公眾人物、政治家及問責官員應重讀只有三頁紙的中英關於香港的聯合聲明來領悟其內涵,把香港繁榮與穩定把好關!
周光暉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