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自2000年再現人間後,有「神話之鳥」之稱的中華鳳頭燕鷗仍屬「極度瀕危」物種,繁殖地屢遭漁民活動騷擾,現時全球成鳥不足50隻。港保育專家今年於繁殖季節,在浙江荒島紮營三個月,以模型及叫聲招引43隻中華鳳頭燕鷗逗留並築巢產蛋,成功孕育13隻幼鳥。
記者:佘錦洪
中華鳳頭燕鷗又名黑嘴端鳳頭燕鷗,與大鳳頭燕鷗極度相似。中華鳳頭燕鷗身體主要是白色,冠羽及眼睛至枕部呈黑色,背部有淺灰色羽毛,喙部末端呈黑色。
十九世紀歐洲來華學者的文獻中對中華鳳頭燕鷗有廣泛記載,1937年亦有多隻成鳥被製成標本,惟後來因沿海漁業發展蓬勃失去蹤影,一度被認為已經絕種。有觀鳥愛好者於2000年在馬祖島上拍攝大鳳頭燕鷗群時,意外發現當中混雜中華鳳頭燕鷗,始粉碎絕種傳言,令牠在台灣當地被稱為「神話之鳥」。
在港土生土長、有多年研究鳥類經驗的國際鳥盟亞洲部主任研究員陳承彥表示,中華鳳頭燕鷗或因國共對峙將馬祖劃作軍事禁區得以避過一劫,「好似韓國三八線都有好多雀鳥生活」,學者追蹤研究亦發現牠會在浙江的韭山列島、五峙山列島繁殖,「但因為繁殖期撞正休漁期,好多漁民會上島釣魚同執蛋」。
為保護中華鳳頭燕鷗,陳承彥及國際鳥盟積極與內地觀島會合作進行教育及宣傳,今年親身到韭山的一座無人孤島上,放置橡膠製燕鷗模型,並播放叫聲,招引燕鷗在島上築巢產蛋。
見證13隻幼鳥出生
他表示,燕鷗有群居習性,而中華鳳頭燕鷗由於數量太少,或會與大鳳頭燕鷗一同聚集。在設立裝置的第二天,已經有中華鳳頭燕鷗被吸引到島上,「數到20幾隻諗住差唔多,點知最後竟然有43隻,相信佔咗所有嘅九成」。
以往研究較少,陳承彥亦趁機會觀察並記錄兩種燕鷗的習性,「佢哋求偶時候會叼住條魚炫耀自己,又會跳舞,如果雌性願意接受你就會食咗條魚,但都有見過臨時改變主意,但係條魚已經俾人食咗個頭」。兩種燕鷗族群性強,雖然聚集但絕少雜交。一對燕鷗繁殖期只會照顧一隻蛋,「衰咗就會再試過」,雛鳥在破殼後一個月就會學飛,至8月初繁殖期完結時共有13隻中華鳳頭燕鷗幼鳥出生。
陳承彥稱會繼續招引工作,亦會研究在燕鷗腳上套上環誌標籤追蹤研究,長遠望建立中華鳳頭燕鷗繁殖地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