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熱天時,進行戶外活動致大汗淋漓,千萬不要怕麻煩而不抹汗,因隨時有感染由真菌引致的汗斑(又稱汗癬)風險。皮膚科醫生指出,兒童及年輕人、運動員或多汗人士均是染上汗斑的高危族,經常抹汗及保持身體乾爽,有助減低中招危機,患者更要切忌亂用偏方治療汗斑,以免弄巧反拙。
記者:梁麗兒
汗斑由環境中的真菌引致,泳池、桑拿浴室等濕及暖地方都是帶真菌的高危地方。身體出汗後,沒有即時抹汗,也會造就潮濕環境,助長真菌大量繁殖。感染汗斑後,皮膚會出現大量呈圓形或橢圓形的斑點,每個斑點直徑約五毫米至一厘米,多見於大汗部位如胸口及背部等。嚴重者全身也可長滿汗斑,影響外觀。汗斑另有輕微癢痕、針拮感覺等症狀,為帶傳染性的皮膚病。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皮膚科臨床助理教授陳俊彥表示,踏入夏天,瑪麗醫院皮膚科門診,以及病房住院病人感染汗斑的個案比過往增加約20%,以年輕人與兒童為主。患者尤其在進行劇烈運動後,如單車、游泳或打籃球,無即時抹汗及清潔,引致感染汗斑。
誤信偏方 全身長膿頭
不少人對汗斑存誤解,部份人誤當為「白斑症」(白蝕),其實汗斑為真菌感染的皮膚病,白蝕則為免疫系統疾病,不帶傳染性。另有患者誤以為是曬太陽不均勻引致背部出現汗斑,故特意往曬太陽,但發現情況無改善,求診才發現感染真菌。他曾治療一名大學男生,每日放學都會與同學打籃球練波,懷疑因沒有徹底抹汗,致全身及面部長滿汗斑,影響外觀。男生一度懷疑自己患白蝕,其後求醫才確診汗斑,需接受治療。
坊間治療汗斑的偏方眾多,曾有一名中年男子因汗斑及全身「爆瘡」求醫,原來男病人誤信偏方,利用片糖浸浴及洗澡,持續數周後,因皮膚毛囊堵塞及發炎,致全身長滿數十粒、直徑約三至五毫米的暗瘡膿頭,狀甚恐怖,需接受抗生素治療發炎,並使用抗真菌藥膏治療汗斑問題。
汗斑若處理不當,如痕癢至抓損皮膚,也會增加感染風險。要避免感染汗斑,他建議運動後或大量出汗後,宜沖涼或換衫。若無法即時沖涼,可選擇用爽身粉吸汗。若出汗量大,不妨一日沖涼二至三次,由於會洗走可保護皮膚的油脂,沖涼後應塗潤膚膏,使用含鋁鹽的止汗劑也有輕微止汗作用。另外,患者應避免與家人共用毛巾、拖鞋,減低傳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