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變奏四之一】除了大三巴、賭場,政府年年派糖之外,你對澳門還有其他印象嗎?一位十五年前移居到澳門的攝影師走訪舊區老舖,為這個巨變中的小城留下珍貴紀錄。
記者:蘇汝卿 攝影:江俊豪 李漢基
「我想是文革對傳統的衝擊,(大陸)幾乎沒有這樣的傳統店舖。」1999年陳顯耀從中山移居至這個金光耀目的賭城,最吸引他竟是中式店舖,於是展開尋「遺跡」之旅。關前街、營地街和十月初五街等是陳顯耀愛逛的老區,「遇到每一個人都會打招呼聊天,走入咖啡室全是熟口熟面的街坊。」在這些彿似被時代遺忘的角落,仍保留著緊密的鄰里關係。而藉著攝影,這個異鄉人亦慢慢變成地道澳門人,在他眼中每處破爛都是一個故事。
「很多都是純手工製作,這老金舖招牌上,『p井』這個牌子,其實在沒有自來水之前,是為了方便消防員知道此處有水源。」陳顯耀感嘆,清朝開業、養活三代人的東興老金舖,愈搬愈遠。近十年,澳門租金樓價大幅增長,傳統老舖離不開兩個命運:結業或不斷搬離旺區。曾經是澳門地標的龍記酒家亦不例外,陳顯耀拍下錢櫃上的算盤、近年張貼人民幣兌換告示、結業前兩晚不絕的老主顧捧場客,老闆還於最後一天燒炮杖......如今都變成清一色的手信舖和化妝品店。眼看著自己的作品,逐張變成城市遺照,陳顯耀覺得:「經濟全球化,資金很多都從香港來,他們付得起這租金,這些舊商舖結束也很正常。」
自從2002年賭權,加上翌年實施自由行,驚人的經濟增長令這充滿人情味的小城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化評論人李展鵬認為:「近十年城市湧現種種問題是我們始料不及的,同時刺激澳門人反思我們的文化是甚麼,有何獨特性。」近十年,本土意識抬頭,加上政府大力催谷藝術,不少澳門人開始用藝術記錄這個日漸陌生的家園。
這次我們從藝術出發,遇見一個不一樣的澳門。幾百年前的地圖已預言自由行逼爆澳門?下集一起解開這謎團。
鳴謝:澳門藝術博物館場地提供及協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