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開播劇集《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在大陸引起巨大反應。在充滿陰謀論的國家,各種猜測不斷。表面上看,是鄧小平110歲冥誕將近,純粹的紀念行為。但鄧小平的故事不好說,選擇哪一段說亦是問題。是改革開放,還是八九六四?據說48集的劇集,只去到1984年,即是中英談判。該劇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以下簡稱研究室)牽頭製作,研究室的前身,為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背景可想而知。即將在港舉辦的鄧小平展,也由研究室主辦。負責人含混其詞,指展覽會涉及六四部份。
更多的猜測則來自該劇播出,傳遞了現任領導班子的甚麼意圖。正是周永康等人被立案調查之後,鄧小平又是以「改革派」的形象聞名。有人就揣摩,是不是習近平想要效法鄧小平,大搞改革呢?坊間不斷有傳說,習近平以「千古一帝」自期,希望比唐宗宋祖更要名留青史。何況一齣關於鄧小平的劇集,其中涉及的人物,不少仍然健在,例如鄧朴方等等。這且不說,就算已經過身的,如葉劍英、胡耀邦等等,乃至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也都是極為敏感的人物。如果現任領導人不拍板,劇集怎敢開拍、開播呢?所以,就更提升了人們的興趣。
這段時間大陸的微博上,圍繞這齣劇集的話題,真是熱鬧。好比之前被封殺的胡耀邦出現在劇中,大陸公知的腎上腺素一下子飆升。左看右看,總覺得這位他們心中的偉人形象偉岸。然後開始忖度:這是不是傳遞了甚麼信號?習近平是不是要為胡耀邦徹底平反?那麼趙紫陽的翻身之日也不遠了吧?接下來大概就是六四昭雪?緊跟着整個中國就開始政改?中華民族邁向自由民主之路不遠了……
所有這些心理,都是可以理解的。正如劇集播出不久,就有大陸左派人大代表要求停播該劇一樣。直到今天,中國人的心裏,仍然有個「明君夢」,把所有自己的希望,全都寄託在「明君」身上。認為自己無力,覺得國家必掌握在幾個權力核心手中。若「明君」不改革,那麼草民的一切努力也都無濟於事。相應的,所有的好生活只有「明君」可能「賜予」中國人。這種前現代的觀念,即便在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今日,仍未有所改觀。劇集中的年輕人,在雨夜貼大字報,高呼「鄧大人」出山,何嘗不是這種「明君」思想?
這樣的民眾,這樣的體制,可以創造不可一世的君主。但是,又何嘗不是悲哀的君主呢?六四後有不少證據出來,當年鄧小平與屠城之間,或許有着一種信息不對稱的誤會。「深宮」中的鄧小平,根本不知道天安門的實情。已經三起三落的他,無法容忍自己第四次被打倒。於是,學運是針對他個人的假消息,令他做出錯誤判斷,決定默許強硬鎮壓六四──讓他晚年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香港人對鄧小平的感情是複雜的。是他,代表中國和英國談判,最終落實回歸。是他,讓香港人見識到共產黨的血腥與可怕,釀成移民潮。也是他,南巡深圳,創造今日深圳河兩岸的局面。而現在,香港人更應該從鄧小平身上,知道「明君夢」之不可靠。香港的前途,不能寄託在任何個人身上。
香港人須清楚知道,即便好的生活,也不可以是別人強加給我們的。現代人最可貴的價值,是選擇。所有負責任的公民,應該學會選擇。真正強大的政府,應該不懼怕公民選擇的權利。而文明的社會,也應該有足夠的空間去共同承擔選擇的結果。沒有人天生就明白孰優孰劣,只有試過才知道。選擇會對,亦有機會錯。但一個社會有了試錯的寬容,才是進步。這也是台灣民主給全球華人最大的經驗,是香港人缺乏的政治訓練。
香港政治,現在位於尷尬的處境。市民沒有選擇的權利,但尚未做出選擇,就不斷被恐嚇如果選錯了將會如何如何。這是香港的悲哀。開埠一百多年,不少香港人仍活在「君權時代」,還在奢望明君再世。沒有可以打造香港的個人,沒有可以毀掉香港的個人。香港的未來,是每個香港人自己選出來的。
賈荃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