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自由的秘密是勇氣 - 李怡

蘋論:自由的秘密是勇氣 - 李怡

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擔任德國總理,至今已九年了。她是德國歷史上首位女性總理,也是兩德統一後首位出身前東德地區的聯邦總理。2011年,她獲頒授美國總統自由勳章,在國宴餐單上寫着:「默克爾博士是自由勝利的象徵,因為她是第一位,在統一德國的總理府上任職的德東人。」去年,她領導的基民黨獲選連任,讓她成為德國在二戰後,首位三連任的總理。十二年任期將超越戴卓爾夫人的十一年半,成為歐洲任期最長的女性領導人。
近日讀到台灣繙譯柯內留斯(Stefan Kornelius)著的《默克爾傳》,從默克爾對重要國際事件的應對,深入她的內心世界,其中一節的題目是:「自由是她內心的主旋律」。由於她在不自由的東德生活了35年,而在統一後的德國得到自由發展,因而能深刻體會自由的可貴,以及對失去自由的時刻警惕。
中國近二三十年民窮國富的經濟發展,使許多西方國家都不得不「睇錢份上」,放棄對自由人權的堅持,而謀求與中國發展關係的經濟實惠。德國與中國的貿易總額達1,500億歐元,對中國的外銷每年有雙位數成長,有5,000家德國企業活躍於中國市場,除歐盟外,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但默克爾沒有忘記中國的人權。她曾會見達賴喇嘛,在中國一輪抗議與杯葛後,雖然德國總理府仍繼續與西藏宗教領袖對話,但中國再沒有質問了。她每次訪問中國都留下警告:「你們治理得很好,但人民將會要求自由。」
她有一句名言:「我在專制政權下生活了35年,它與我的過去密不可分,若有人說這不會再發生了,我總是存疑。」她一直擔心亞洲國家的經濟成長,而導致優質政治文化的歐洲失去競爭力。她抱怨歐盟的決策過程,難以置信的漫長諮商、決定、不採納、再諮商,「而於此同時,地球另一端的獨裁機器,已然準備好吃下這個世界了」。香港民主派的佔中諮商,不是也一直輸給不須諮商、一元化領導的獨裁機器嗎?
但反覆諮商,正是自由的代價。而默克爾指出「沒有自由便甚麼也不是」,她說:「一個讓人無法自由發展的制度,既不自由又不公正。」「唯有自我實現的人,才是自由的人。」「自由使個人能樂在工作、追求發展、樂見異同、拒絕齊頭平等,並對自己負責。」
2005年,丹麥刊登嘲諷穆罕默德的漫畫,引起全球穆斯林民眾的抗議,部份極端主義分子更作出恐怖威脅。冒着被恐嚇的風險,默克爾2010年頒發鼓勵言論自由的「媒體獎」給丹麥漫畫家韋斯特伽德(Kurt Westergaard),並以「自由的秘密是勇氣」為題發表演說。她認為自由包含責任、包容與勇氣。相信自己的價值判斷,對自己的一切言行負責,但最重要的是,為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忠於自己而有勇氣承擔任何由此而須付出的代價。
歐債危機爆發時,默克爾在歐盟果斷主導紓困案,嚴格要求債務國必須削減預算赤字及社會福利,並由歐盟執委會評估成效,以交換德國紓困貸款。其強硬態度被部份希臘人稱為「希特勒再世」,西班牙和希臘到處有反德示威,民眾踐踏默克爾像,但幾年下來,希臘留在歐元區,歐盟為紓困埋單,西班牙等國力行經濟和金融改革,默克爾的強硬鞏固了歐元地位。
作為物理學家的默克爾,原來堅信核能安全,但在三一一福島核電事故後三天,她推遲實施延長核電壽命的條例,更要求全德17座核電廠進行安全檢驗,並暫時關閉其中七座老舊反應堆,更決定2022年前逐步讓核電廠全面除役。使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宣佈淘汰核能的國家,進入「再生能源時代」。德國為此而推高了家庭和工業電費,引發工商界和人民反彈,對默克爾構成政治風險。不過,在接下來的2013年大選中,她所屬政黨卻獲得選民壓倒性支持。
這些施政,都證明「自由的秘密是勇氣」。《默克爾傳》說,她不是相信自由與文明一定會贏,她一再說自由的「體系不會贏了一次就永遠贏」,她一直警惕自由體系無法倖存,擔心民主與市場經濟最後會式微,她認為西方國家即將面臨最艱苦的自由之戰。她曾說,馬雅文明也消失了,那麼歐洲這個飽受消失威脅的文明呢?她知道情況很嚴峻。她是從是非而不是從得失去決定行動的。要捍衞自由,秘密就是勇氣。
面臨人大常委即將為香港政改框架作決定,泛民主派也即將與張曉明談政改,筆者且以默克爾這句話獻給真正愛自由而不是更愛錢和愛政治利益的香港人。( 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