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黨委託經濟學者林本利所做的「零售業對香港經濟貢獻全面評估報告」,指出削減兩成自由行將危及本港經濟和就業。但不論從經濟或是旅遊管理角度,這份報告最少存在四個謬誤。
第一,港共政權一直以來只吹捧中國客源,忽略其他客源,並運用各種輿論手段誤導旅遊業、零售業和市民,引導市場出現發展框限的思維,違反自由經濟理論中的「提供公開、客觀的訊息予市場」的理論,即是說本港旅遊業近十年來根本就不是在自由市場的原則下運作。真正的經濟研究應指出這種謬誤和提出修正方案,但這份報告卻反其道而行,只集中提及中國客源所構成的經濟狀況,隻字不提其他客源可形成的收益。
第二,旅遊管理學清楚界定「只有大部份最終收益保留於本地」才能撥入計算為旅遊業關連行業收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Negative Economic Impacts of Tourism》的研究報告,也確立這個論點。但中國旅客(包括自由行和團客)在香港所購買的貨品,絕大部份都是從外地入口,因此,嚴格而言,「400億經濟損失」是以錯誤的理念而出現的數據,作出錯誤的申述。
第三,撇除第二點謬誤的因素,觀察存留於本港的自由行收益的問題。根據今年五月立法會秘書處發表的《『個人遊』計劃》研究簡報,2004-13年全港零售店舖租金上升近七成;部份主打自由行的零售和食肆租金成本自2009-14年以來累積上升高達三倍,金舖更升近六倍。又根據政府統計署的統計數據,零售業僱員在2004年的平均薪金指數為99.3,2013年為117.5,不單證明零售業僱員的薪酬升幅遠遠落後於租金上升,加上這十年的累計通脹逾20%,更證明自由行收益大部份是落入店舖業主手上,受惠的僅是社會上少數資產階級,勞工階層根本沒有得過任何好處。
第四,自由行的經濟活動導致個別零售行業有更高的承租能力,使過去近十年租金飛漲;相對地,業務難以觸及自由行的行業就因此而相繼倒閉結業。如果削減自由行出現的租金下調,雖然會引起經濟表現數據下滑,但所謂「一雞死一雞鳴」,受惠於自由行的商戶結業,租金下調正是非自由行受惠行業能重生的機會。連同所云的失業危機,來一個更簡單的問題──未有自由行的日子,商戶可有經營困難嗎?現在於這些店舖工作的員工,他們沒法維生嗎?
整份報告看來不過是自由黨和零售業等人欲編造一堆所謂的理據、數字,提出「削減自由行會帶來經濟惡果」來對市民危言聳聽;所謂「數據說明一切」,商界以就業問題作威嚇,更完全是狗屁不通的歪理,他們不過是維護自身利益,尤其是持有商舖物業的一夥,借自由行形成的優勢操控市場,一切根本談不上自由市場。
真正的自由經濟運作,就是要解除誘使市場只會聚焦於中國客源的框限,特別是要移走有利編造中國客源優勢的零售業數據,因為建構出來的經濟收益都是虛假的、不符合真正的旅遊管理學的要求;旅遊業和符合「保留大部份最終收益」的零售業該放眼於全球不同國籍的客源。加上自由黨的報告迴響了大量數據反映中國經濟正在下滑,旅遊業、零售業以至本港整體經濟必然受到衝擊,將是無可避免的危機,要迎接這個市場變化,必須放眼四方八面的客源和認清真正的旅遊業模式,才是正道。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