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民意 可抗衡真民意?(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假民意 可抗衡真民意?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8.17建制派能動員多少人上街遊行支持反佔中?雖然中央有令必須全港總動員,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但要多於7.1的總人數及場面(不論是民陣、警方或學者公佈的數字)其實並不容易,因為7.1遊行純屬自發,反佔中則是刻意安排,以同一場地面積,前者能容納及留住的參加人數自然比後者大得多。
反佔中簽名運動動員街站逾千,簽名「取巧」方法眾多,加上參加者的支出與風險不高,所以取得高於6.22「公投」人數的成績,沒有人會有太大異議,但即使事實如此,支持反佔中是否即等於不支持真普選,對中方提出的方案肯「袋住先」?兩者其實未必有直接關係。
反佔中大聯盟在簽名運動一役總算對出錢出力的支持者有所交代,但為何仍要搞這個更耗費人力物力但亦更沒有經濟與規模效益的8.17大遊行?看來除了想乘勝追擊繼續邀功,似乎還有不少支持者及資源「白用白不用」。
反佔中的出現純粹是要與和平佔中對着幹,所以一切行動目標最好均能勝過佔中,否則不易取得巨額資助及其他愛國愛港政黨團體聽命與支持。但上街遊行勞師動眾,如果地區人士並非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只能單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則最終能動員的總人數非到最後關頭將不易控制和估算。
警方及學者公佈的遊行人數以定時定點出發人數等方式計算,如果反佔中沒有超於7.1遊行的盛大場面出現,將不能宣稱多於7.1的總人數,因此最保險的做法是公佈一個稍微低於7.1遊行的數字,足令大家覺得願意上街支持中央和特區政府的市民正與日俱增,經已可以向各方交代。
這次參加8.17反佔中大遊行的團體動輒千個以上,他們如何「計數」、「認數」、「交數」、「出數」、「收數」,外人當然不得而知,至於其中有沒有「作數」、「造數」更不會有人追究,因為惟有透過這個方法,才可以團結全港的愛國愛港機構團體和人士,他日中央及特區政府若再有類同運動需要幫手,只要照足先例,自然一呼百應。
這批「民意茄喱啡」如今證明可以動員的人數高達一百幾十萬,甚至比「支持民主運動人士」有過之而無不及,難怪張曉明說反佔中的搞手為香港做了一件大好事,因為中央對在香港打民意戰的信心必定大增,亦同時證明了過去的統戰與心戰工作沒有白費,付出的維穩費當然亦是物有所值甚至是超額回報。
不過市民只要回心一想,香港如今有人隨時可以組織十萬人以上遊行表態,可以號召百萬人親身簽名,但這些人對上街動員的原因和目的可能不甚了了,這樣的一個香港,可會是香港人引以為榮的香港?
每年的6.4或7.1,若不是政府施政火上加油,惹來更大不滿,上街的人數其實日趨下降,除了因為香港人理性務實持平,主辦單位的號召與組織能力其實亦屬有限,根本不足以策動任何足令政府與中央擔心的群眾行動。如今建制派的動員能力倘若屬實,引證港人的民心背向,特區政府施政其實應再無後顧之憂,民調的劣勢亦應開始扭轉,因為泛民(泛指叫有支持爭取民主的市民)的人數已給比了下去,不會是簡單大多數,在各級議會甚至傳媒的影響力只會逐步被蠶食消磨至不成氣候為止。
如今有數以十萬甚至百萬計的群眾可以在「非自發」、「非自願」、「非自知」、「非符合資格」的情況下被號召表態行動,我們一方面佩服策劃者的本事,另一方面卻為香港的民意與民情再無專業、可靠、客觀和公平的機制去反映與調查而憂慮,因為日後特區政府及中央採用這種「民情」、「民意」指標作為施政根據的機會必會越來越多。以「製造民意」去抗衡「自發民意」最終變成「香港特色」的民意調查,可能是香港民調已走上之路。
那邊廂反佔中主辦人明知理屈詞窮,仍然大施口技,聲稱合力拒利誘、造馬等不道德行為,實行「扮正義、當唔知、假堅持」;這邊廂支持民主人士卻似乎越來越勢孤力弱,一方面被透過抹黑化整為零,另一方面又苦無出路繼續被分化,最終的目的是要令香港人無法不「有路被行、俯仰由人」。
香港人是否如特區政府所料,不會「有票都唔要」這麼功利?單看反佔中交出來的數字,我們是悲觀的,香港是否氣數之盡?香港人是否願意放棄兩制?8.17的人數肯定不是有效指標,且看8.25人大常委會公佈決定後,港人是否甘心從此忍辱負重,為五斗米永遠折腰!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