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倒數 米芝蓮小館好快冇

觀塘倒數 米芝蓮小館好快冇

【重見觀塘】圓櫈、白紗窗、格子階磚、還有牆上的木餐牌,這間創立於1975年的上海榮華川菜館,可說是觀塘裕民坊一帶,碩果僅存的傳統老舖。隨著重建步伐逼近,附近住戶搬空,老舖的少東兄弟都要慨歎:「客人冇曬,租金仍然成倍咁加,睇吓捱到幾耐。」
記者:鄧玉燕 攝影:江俊豪

拿過兩年米芝蓮推介的榮華川菜館,舖頭位置隔涉,從地鐵站步行過去,至少10分鐘。

Victor及Issac兩兄弟,自小在舖頭幫手,如今接掌家業,很想維持生意。

重建令裕民坊一帶的寫字樓搬空,今日的榮華,午飯茶市生意幾乎全失。

晚市約7時,彭生彭太準時來榮華報到,「以前6點半不來,就要排好耐隊。」

榮華現由兩位少東掌管,兄長Victor形容,如今生意淡薄程度彷如沙士。「做生意看前三街、後三街,以前裕民坊仍有大型銀行、企業;如今重建,我們針對的客戶群全部消失,工貿區那邊的寫字樓客,沒可能行上來。」地鐵站經祟仁街街市,步行至榮華,至少要10分鐘。Victor失去整個社區的客群,中午時段要「拍烏蠅」,「逼著我們要延長時間,兼做夜宵點心。」

在區內長大的弟弟Issac,很不習慣清空後的觀塘。「夜晚六、七點時份,我走到裕民坊、物華街一帶;招牌未拆,碎掉的玻璃窗,樓上沒半點燈光,整個城市好像失去生氣,像死城一片。」見著逐戶逐戶鄰居搬走,雖然不捨、唏噓,但他說,城市總要發展。

川菜館內,掛有多幅舊日觀塘的畫作,圖中是一位日本食客,為小巴總站的蛇王兄蛇羹留影。

蛇王兄如今搬去別處,但過往出名的街頭美食,華苑印尼餐廳、大排檔炒蜆都已逐一消失。

從高空拍攝今日的裕民坊、物華街一帶,清楚看見投資額約需180億的「小太古城」地皮。

小店只有約40個座位,97年最好景,午市可做四輪客;但現在有一輪客已算幸運。Victor擔心生意,「正常的一天營業額,午市、晚市各佔一半,每段做三、四轉客,但我們只做到晚市。」重建令這區舖位買少見少,租金倍升;如今小店月租10多萬,Victor表示,生意額剛好維持成本。「與業主合作多年,但他始終從商業角度出發,出面加一倍,就加一倍,不會商討。」

有40年歷史的榮華,25年前由Victor父親頂手,「爸爸喜歡吃這裡的上海菜,見到上手前輩60多歲,子女在外國讀書不想接手,於是頂來做。」Victor爸爸本是電子工程師,管過星辰錶廠,突發其想,用生產線的模式,將所有菜式口味標準化。醬汁調味、材料份量,全部有根有據。是故,多年來的招牌菜,味道始終如一。回鍋肉、小籠包、奶油津白、韮王膳糊,傳統的濃油赤醬,吸引移民多年的老顧客,都特地回來光顧。彭生、彭太亦是每月都來報到,「我們喜歡地道餐廳,不會嫌地方淺窄。」彭生最愛酸辣湯,「一試便知上海舖水準,因為最難做就是酸辣湯。」

眼見觀塘剩下的都是連鎖食店,街頭小食漸漸沒落。Victor慨歎:「好孤獨,好似我們是死剩種。」大排檔炒蜆消失、巴士站蛇羹搬走,接著華苑印尼餐廳、街市恩記、雲吞仔又不做。他唯一的希冀是,榮華能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