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看臉書:「甚麼,Robin Williams過身了?」中學時代的我,成長於旺角,看的自然是港產片,到美國讀書,才開始看洋電影。入住大學宿舍的最初幾晚,舍長安排了movie night迎新,播放的,正是《Dead Poets Society》。
《Carpe Diem》這套電影,很熱血,尤其是對剛進大學的年輕人。你看我,幾十年後還記得那一個movie and pizza party,就知道這套電影的震撼力有多大。好的電影,叫好又叫座;像《Dead Poets Society》,當年的成本,才1,600多萬,但至今累計票房二億美元;我希望大學的迎新節目,仍然會有Robin Williams。
另一邊廂,小炒王心欣和孫柏文,正在為《忍者龜》票房大賣切pizza祝捷。有人說,像忍者龜這種爛片,怎可能大賣?但事實上,荷李活有Michael Bay現象,又稱為「如何在劣評中不失霸氣」;除了忍者龜,他導演的「變形金剛」系列,既是爛中之爛,更是賺中之賺。
我感興趣是,究竟是影評人有眼不識泰山,還是今時今日的觀眾只要是大製作動作片加英雄主義就必然大賣?Disney剛公佈的業績也反映,大製作才是當今電影業主流。還有另一個現象,就是題材總要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忍者龜和變形金剛,故然是七十後的集體回憶,明年上映的《Star Wars》第七集,也是一樣。另外,迪士尼還有Avengers,都是七、八十後的「那些年」。這些美國文化的代表符號,在七、八十年代隨全球化傳播到一眾發展中國家,今天荷李活瘋狂地翻炒這些文化遺產,只可以說是理性計算。畢竟,再過二、三十年,屆時的消費黃金族群,可能已經沒有一個叫做主流文化的框架,電影業的生意模式也不再一樣。但無論如何,今朝有酒今朝醉,《Carpe Diem》,賺得到多少,賺多少。
或許影評人對Michael Bay等賺錢導演太過刻薄。畢竟爆炸場面和世界市場,只是賣錢的標準方程;「搵食啫,犯法呀?」我們這種「奄尖聲悶」的消費者,很大貪的;一套電影可以看好多次,也有那份感動,甚麼連想起也留眼淚,才算過關。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