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伊波拉裝備 無眼罩 頸外露醫生促醫局跟消防處採購

防範伊波拉裝備 無眼罩 頸外露
醫生促醫局跟消防處採購

【本報訊】本港出現首宗伊波拉懷疑病例,揭救護員及醫護防疫嚴重不足,處理患者時未做足保護。消防處「補鑊」急訂1,000套密封式防水保護袍,並將已收貨的250套分配予前線。醫管局昨亦安排穿上保護裝備的護士「亮相」,惟與救護員「新裝」比較相形見絀,急症室用防水保護衣未有連頭套及眼罩,醫護頸部外露。有急症室醫生坦言,急症室保護衣保護性明顯低過救護員裝備,管理層應跟隨購買保前線安心。
記者:嚴敏慧 謝明明 梁澤岡

消防處昨表示,因應西非爆發伊波拉疫情,經諮詢醫管局及衞生防護中心後,昨日起向前線救護員增設面罩和防水保護袍,提升對前線人員的保護。新保護裝備整套有六件,包括杜邦公司出產的即棄保護袍、N95口罩、頭帶型貼面眼罩及保護面罩等。

消防處只有250套應急

消息指,該處原訂購1,000套保護袍,但至今只收到250套「應急」,暫有約83架救護車獲分配到保護袍。據了解,今次消防處採用的保護衣,為連頭套的防水保護袍屬高標準防護衣,「部份歐美國家都係用緊呢款無篷保護衣」。根據消防處提供的相片,該保護袍為密封式,「由頭包到腳」,連同眼罩、面罩、手套等,救護員全無身體部份外露。
醫管局昨亦介紹醫院應對伊波拉的防護裝備,並安排一名護士穿上示範。該局總感染控制主任曾艾壯醫生表示,病人到達急症室後會進行分流,若他被列為懷疑個案,會即時在獨立房間隔離,醫護人員亦會穿上保護衣物才會與他接觸。急症室用保護裝備一式六件,包括面罩、保護帽、保護衣及鞋套等,但即使全副「武裝」,頸部仍會外露,也沒有眼罩,與救護員全身密封裝比較,保護能力明顯較低。
在瑪嘉烈傳染病中心治療病人醫護的裝備,則加上頭套封頸及以防水靴代替鞋套。據了解醫管局於沙士期間亦曾使用全身式保護衣,但前線醫護人員反映,脫下時容易將污穢物淺到其他物件上,對病房環境不理想,故採納意見選用現時的保護袍。
不過,有前線急症室醫生表示,比對現時救護員的全身式裝備,急症室保護衣保護性明顯較低,若醫院有提供全身式保護衣,能加強前線醫護信心。另一名急症室醫生亦指,雖然現時已加強至N95口罩及較厚的手套、保護帽等裝備,但看到外國醫護人員處理伊波拉病人時,整身裝置明顯有異,管理層應考慮跟隨消防處採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