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軍的「聖地」見聞 - 賀越明

蕭軍的「聖地」見聞 - 賀越明

陝北的延安,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及其軍隊的大本營,數以萬計追尋救國真理的各地青年嚮往而奔赴,故有「革命聖地」之譽。獲魯迅推介的作家蕭軍,也是當中一員。他早前已有反映東北人民抗日鬥爭的長篇小說出版,頗具文名,一九三八年三月曾路過延安小住,於一九四零年六月再度進入,直至抗戰勝利離去。這期間他近乎每日一記,留下的「聖地」見聞,如今讀來令人恍有所悟。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去年推出《延安日記(1940-1945)》,上、下卷達百萬言,其中有些記載,屬於蕭軍目睹耳聞而不滿的現象。照理延安的生活條件很艱苦,但非人人如此。他去醫院探望妻子王德芬,聽說了楊尚昆、李伯釗夫婦的事情,「(1)李伯釗自己帶小鬼,每天做飯五次,罐頭、牛乳、雞蛋、香腸等應有盡有,饅頭也是白的。(2)據小鬼說,楊尚昆買雞蛋是成筐的,每天早晨以牛乳,雞蛋,餅乾代早餐。」(上卷200頁)可見,中共幹部尤其高幹享有特權,那時就很明顯了。更刺激他的是,有次開完會走在路中,「忽然一輛汽車嗚嗚地叫着從人群後面衝過來了,從人群中衝開了一條路……去了。當時使我感覺到好像從我的心上這樣衝開了一條路,我和這坐汽車的人有了區別。我知道這是毛澤東的,但我不知道這車裏坐的什麼人?」(上卷162頁)還有一次,「遇見毛澤東的老婆騎在馬上,跑着去高級幹部休養所去了」,他想「這裏連個作家休養所也沒有,無論哪裏的特權者,總是選擇最好的肉給自己吃的」(上卷175頁)。他記述老百姓的反感,「看見我們同志把很多吃不了的飯全餵了雞,他們心疼死了,他們說『我們在家裏落下一粒飯也要拾起吃了啊!這家卻餵雞!』」(上卷538頁)
蕭軍不是中共黨員,但開始文學創作,就受中共影響而成為左翼作家,又在革命理想驅動下到延安工作,執教於魯迅藝術文學院。不料,卻在「聖地」看到「很多醜惡的事情」,於是慨歎「卑污地存在原來到處一樣……中國革命的路還是遙遠的」。(上卷200頁)他對等級、特權那一套深惡痛絕,曾撰文尖銳批評院長周揚:「我們敢於這樣說:凡是到延安來的──連一個小鬼也在內──他們決不是想到這裏來吃肉或者是補充維他命C的;這也正如周揚同志參加革命,不僅僅是為了做院長,吃小廚房以至於出門有馬騎……一般。」
這位早年蜚聲文壇的作家,一九四八年即遭整肅,被迫改做文物研究,「文革」後平反才回歸文學界;一九八八年病逝,享年八十一歲。假若健在至今,看到中共高層揭出的那些「總是選擇最好的肉給自己吃的」大小老虎,以他嫉惡如仇的個性,怕是要精神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