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聯合醫院三個月前發現病理報告結果偏差,但病理部上周才通知院方行政總監及醫管局,每年恒常覆檢1%報告的機制也未能把關。病理部強調已按既定程序處理,又稱覆核大量報告需時。有病理專家建議公立醫院考慮規定病理部醫生須就複雜個案徵詢第二位醫生的意見,藉以提高準確度。
倡徵詢第二位醫生意見
據了解,院方今年5月展開覆核,當時聯合醫院行政總監雷操奭並不知情。雷7月1日退休,由徐德義接任。徐及醫管局也是上周才被通知。消息人士估計,病理部初時或未意識到事件的嚴重性。
聯合醫院病理部顧問醫生梁松英指出,今次覆核報告數量多達2,153份,部門已派四名資深醫生全力覆核,在顯微鏡下逐一察看組織樣本。團隊每當發現報告出錯,就立即通知有關主診醫生跟進,最後一份報告至上周才完成覆核。對於為何不及早向醫管局求助,他強調已盡快覆核,並跟足程序處理。
聯合醫院病理部每年進行1.9萬宗病理化驗,每月都會恒常覆檢,全年覆檢率約1%。港大醫學院病理系系主任吳呂愛蓮向傳媒表示,1%覆檢率符合認證標準。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副院長馬紹鈞指,覆核及公佈時間不能一概而論,須視乎個案複雜程度,「可能標本好少,或者癌細胞匿埋咗」。
雖然病理報告對診斷非常重要,但馬紹鈞強調臨床醫生也須憑經驗分析,「新仔攞住報告梗係信晒,經驗豐富嘅覺得同臨床觀察唔夾就會問。例如做胃鏡,如果睇落似惡性,報告話良性就會質疑」。
除靠覆核報告及臨床醫生,一般醫院尚有其他機制把關,包括臨床病理或腫瘤科會議,由不同範疇醫生共同審視個案。馬紹鈞建議醫管局進一步完善制度,例如規定病理科醫生遇上複雜個案,必須徵詢第二位醫生意見,提高準確度,「𠵱家搵second opinion純粹靠醫生自發,好似一個人拍晒板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