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記者 陳沛敏) - 陳沛敏

三十年
(記者 陳沛敏) - 陳沛敏

這兩天,先後看了香港電台《鏗鏘集》的〈同班同學(上)〉和有線新聞的〈前途解密30後〉。對照今天,香港來到另一個歷史關口,當中很多人與事,值得回顧反思。
同樣是述說香港三十年來的社會發展,〈同班同學〉的切入角度是1986年港大法律系的畢業照。相中人物,包括袁國強、戴耀廷、劉進圖、楊家雄、張達明……經歷回歸前後的大事件、小故事,來到今天,崗位不同,角色迥異,政治立場也不一樣。
袁國強今天是律政司長、政改三人組成員。張達明不支持佔中,是18學者公民推薦方案的倡議人之一,剛參與溫和建制派發起聯署,呼籲各界「尋求政改共識」。戴耀廷則是和平佔中運動發起人,他在片段中重溫趙紫陽1984年5月22日給港大學生會的覆函,「……民主治港,是理所當然的。」
發黃的白紙上,黑字清楚可辨。只是三十年過去,發信人早由國務院總理,變作國家囚徒,鬱鬱而終。而香港,仍在為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掙扎。
有線昨晚才播出〈前途解密30後〉第一集。剛離任的新聞總監馮德雄日前在《明報》撰文,重提廖承志當年見香港代表團時說「換旗換督,不駐一兵一卒」,英方以為是中方已定方針,詎料鄧小平大怒,在鏡頭前直斥黃華等指香港不駐軍是胡說八道。這畫面,上一輩的香港人記憶猶新。
最可圈可點的,卻是馮引述前特首特別顧問葉國華說:「中國越弱,基本法越解讀越港獨;中國越強,基本法越解讀,(香港)就只能越成為中國的一部份。」
當年構想特區要有區旗,是因為中方擔心一些國家不接受五星旗,「區旗冇咁顯眼」,可以說是為香港所作的靈活設想。今天,強調兩制和香港本位,卻隨時可以被人抹黑為搞港獨。
對照今天,人大常委會快將就香港政改作決定,當局近期不斷推銷「袋住先」,強調方案非終極,日後可改進。回看歷史,即使白紙黑字、公開承諾,對中共而言也會因一人之言、一時之勢而改變甚至推翻。三十年來,至少這一點,香港人應該參透了吧。

陳沛敏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