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7遊行在即,周融等人不遺餘力催谷人氣。聲稱已獲逾120萬市民聯署的反佔中大聯盟,周六公佈報名參加8.17反佔中遊行人數,只有8萬多人,連參加聯署一成人數也不到。為何?
前幾天,在Facebook上看到有朋友貼出一張電郵截圖──原來是反佔中通過高校聯(中國高等院校香港校友會聯合會)動員在港內地學生,參與「保普選,反佔中」維園大集會/大遊行,「並準備了一批高校聯T恤和各校友會會旗,供各校友會使用」。
走出地鐵站,不時看到反佔中街站,不少年輕人拿着擴音喇叭義正辭嚴地勸說來往人流,「我們絕對不能被部份人的暴力行為,破壞2017年的普選,破壞香港的繁榮穩定」。香港年輕人為何如此反對佔中?學民思潮與學聯這些年輕人的聲音,難道不能代表他們的同輩?我不明白,搖搖頭走開,融入街頭沉默的大多數。
過了幾天才知道,原來「高校聯多個校友會領導繼續帶領各校友會會員,冒着烈日酷暑,在全港不同地方,組織參與『保普選,反佔中』簽名街站義工活動。」(高校聯網站語)反佔中走的是內地高校動員模式!
這樣看來,反佔中的聯署人數與上街人數差別如此之大,就不難理解了。佔中的79萬公民投票,表達了79萬位實際存在的個人的意願。而反佔中號稱獲得逾120萬市民聯署,目前公佈的個人簽名不過1,000多人,其中有307位是議員;而聯署的1,000多個團體──內地高校校友會(約143個)、同鄉會(217個)、工會(89個)、中港商會(66個)、婦女協會(50個)、鄉事委員會(33個)、福利會(23個)……
看罷反佔中聯署團體的名錄,好像已清楚看到內地在港機構的全部框架。除此之外,就是香港各地方勢力和福利團體了,那麼,代表中環價值的那批人何在?為何香港政改問題的解決,不靠香港人自己發聲,而要靠內地在港機構的動員和參與呢?再者,這種組織壓力下的簽名,是否能夠表達真實的個人意願?你懂的!
反佔中的文宣真是頗具欺騙性,它將佔中等同於暴力與破壞普選、社會安定的行為,將自身的行動目標與普選、和平等同。佔中是效仿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抗爭行為,如何可以等同於暴力?佔中是為了爭取符合國際標準的真普選,反佔中爭取的是「中國特色的普選」!
為了強行推銷這「中國特色的普選」,這些親北京力量一方面在政界游說泛民政黨將假普選「袋住先」,一方面在民間指鹿為馬將佔中等同於搞破壞,訴諸市民對社會動亂的恐懼心態;如此文攻武嚇,若不是反智,則用心險惡矣。佔中破壞香港穩定?那麼強行推行中央操控的「選舉」,無視香港民情及小圈子選舉的種種弊病,豈不是與周永康以暴力壓制民怨的維穩模式無異?
反佔中網站日前貼出的一篇新聞稿頗值得一看──《大聯盟:禁止參與8.17遊行之團體與市民有任何金錢交易》。大聯盟秘書處8月5日證實收到首宗具名投訴,指控某會人員公開向會員表明如答應參加8.17遊行可獲派300元……於是,大聯盟發公告「禁止參與團體與參加遊行市民有任何金錢交手,一旦收到投訴,必定調查,如發現屬實,最高處分可禁止該團體參加遊行,並可將它從大聯盟名單內剔除」。其實一直有傳媒報道,反佔中大聯盟用誤導、提供飲食手法利誘人上街。這種以團體性動員、參與的左派運動模式,如何能夠避免蛇齋餅糭呢?若是將反佔中視為一樁被北京強行推行的政治任務,在無法獲得市民自發的支持與參與時,團體聯署、蛇齋餅糭不足為怪,指鹿為馬的文宣方式,更是必行之路了。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上月在FT中文網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國治理香港的「劣勢」》,以比較優勢來解釋目前香港政局爭議、中港衝突的根源所在。丁教授指,港英年代香港居民之所以沒有奮起反抗殖民主義,並不是因為殖民制度的完美,而是因為中國內地當時處於長時期的大動亂──全面內戰、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大躍進、大饑荒、文革等等,使得香港比較起來是一個不那麼可怕的避難所。當時的港人最擔心的是,若這塊避難所喪失了,他們就會過與故鄉同胞們同樣可怕的那種生活。這種比較優勢,港英政府當年有,如今的中國並沒有。如今港人的普遍心態是,「殖民者已經走了,我們要將自己的家園發展得越來越好。」
文末,丁教授以一個意味深長的笑話回答友人關於「如何為中國治理香港建立一個比較優勢」的提問:「除非你能夠告訴香港居民,如果你們不滿意北京的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政策,那就馬上讓北朝鮮來治理香港。只有這樣的比較優勢,香港立刻就會很服北京中央政府的管治」。
理解了這種比較優勢的邏輯,就會明白建制派以「港英時期港人沒有爭取普選」來作為指摘如今港人爭普選行動的論據,是多麼無稽之談。而看看反佔中所使用的文宣、動員方式,很明顯,已經收回香港主權17年的北京政府,並沒有與時俱進改變其革命年代的鬥爭思維,遑論正視民意。如此下去,香港的政局危殆,社會恐怕將更加撕裂。
陸昕慈
傳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