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真篩選假普選」我們吃不下 - 盧峯

蘋論:
「真篩選假普選」我們吃不下 - 盧峯

反覆看了幾遍政府最新推出的那套「有票,真係唔要?」的政改宣傳短片,起先覺得憤怒,越看則越感到悲哀。憤怒是因為這個政府完全不明白民主是甚麼一回事,不明白市民這許多年想爭取的是甚麼。悲哀的是當權者連最起碼的道理都不講,只懂一味硬銷「袋住先」的想法,這意味人大常委會8月底出台的政改決定絕不是甚麼好貨色!
首先應該看到,民主是讓人民當家作主,讓人民可以用各種合法合理的方式參與公共事務,決定政府施政的大方向,決定政府如何運用資源及提供服務。也就是說,民主的核心是市民有充份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是由人民當家作主。這個權利不是政府施捨或給予的,而是公民固有的,是天賦的權利。政府該做的是確保公民充份享受及運用這份當家作主的權利,是讓公民能有效行使選擇權。可在特區政府的短片中完全沒有這份見解,對市民的民主權利毫不尊重,反而擺出一副討價還價的「市儈」嘴臉,唬嚇的詰問:「有票,真係唔要?」彷彿民主權利要由政府來施捨一般。這樣對民主、對公民權利的侮辱與輕視怎不令人火冒三丈呢?
其實,提出這種問題已是對市民的明顯冒犯。所謂「有票,真係唔要?」實際上否定了市民作主的權利,要市民為自己的基本權利討價還價。還要看當權者的臉色,還要像乞討那樣向當權者求「一票」,這怎不是對作為社會主人翁的市民的最大侮辱?
不尊重市民及市民的基本權利固然是敗筆,新宣傳片對民主理念及制度的不了解同樣令人遺憾及憤怒。正如我們一再強調,民主意味市民有權以各種合理合法的方式參與公共事務,決定政府施政,投票或選舉制度不過是其中一個重要方式,其他如遊行、集會、簽名運動、和平抗爭等都是民主權利的一部份,都是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途徑,這些權利跟選舉權同樣重要,不能輕視及否定。而且,即使選舉權利也不僅僅是投票權,也包括提名權、被選舉權。特區政府把焦點放在投票,放在要不要那張票其實等同「偷工減料」,把市民的民主權利閹割再向市民推銷。這種欺瞞市民的做法理應受到譴責。
同樣可鄙的是,短片開始的時候用上大量市民抗爭、集會、包圍政府總部的片段,然後指市民求變便需要落實2017年特首普選,彷彿抗爭、公眾遊行集會是甚麼麻煩的事,落實了特首普選便不會再出現。實情是公民自發抗爭或發起政治運動跟民主選舉並行不悖,沒有牴觸,即使將來落實了真普選依然會有類似的集會及抗爭。
更何況市民要求落實普選不是要街頭抗爭、集會絕迹,而是要取消各種政治特權,打破小圈子選舉產生的政制,因為這些特權、小圈子才是扭曲政治生態,把香港帶向政治死胡同的根本原因。現在,特區政府隻字不提扭曲的制度,反而想把亂局推在公民抗爭上,實在是顛倒是非、指鹿為馬。
除了對民主的不了解、對市民訴求的不明白,特區政府宣傳片還流露出一種不講道理、反智的傾向。政改是個複雜的進程,需要理性溝通、討論,需要不同意見互相撞擊然後互諒互讓,需要市民理解不同方案好壞然後決定是否接受。可是特區政府完全不提甚麼方案,也不說甚麼原則,只把問題簡單化為「要定唔要票」、「袋住先」,明示暗示政改方案內容不重要,大家只需簡單的接受人大拍板定下來的方案就可以了,不必多問,不必多說。市民可不是小孩子,政改更是事關重大的改變,政府怎能以如此粗疏、不負責任的態度處理這個問題呢?難道它已預見人大常委會月底的政改決定根本沒有轉圜、講理的餘地,市民只能硬食?
是的,沒有特首普選香港政治死局難解;是的,市民期望經過多年爭取後可以在2017年一人一票選特首。但是,政治特權、小圈子才是造成政治死局的根本原因,我們期盼的不是打了折扣的普選,而是貨真價實的普選。假若人大常委會定下的政改框架旨在保護政治特權,旨在搞「真篩選假普選」,很抱歉我們只能說一句:「我餓,但我吃不下!」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