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蘋果》報道,指林鄭向不同的溫和派學者和人士建議五分之一提名門檻,容許溫和泛民透過此渠道入閘,圖令部份溫和民主派願意放下現時的立場,重新與北京和香港政府就政改進行談判。在這個敏感時刻,北京投放了大量資源和動員至反佔中的行動,令人質疑他們究竟有多大誠意推動政改。若民主派認為五分之一的提名門檻可以討論,而放棄一切抗爭手段與北京談判的話,無疑是自斷雙臂與虎謀皮。
不論是民主派政黨和民間團體,現時的主流共識都是爭取公民提名,而公民提名則是讓每個選民都可以享有直接提名權,而不由一些選舉代理人代理。這種心態,與市民在大學民意調查機構的多次民調中,展示出對政黨不信任的取態也是脗合的。故此,擴大提委會是難以滿足民意的要求,而現時談論提委會門檻多少並不能對症下藥。民主派在現時仍然應該以公民提名為一個首要爭取目標,提委會如何產生、應否繼續保留現有四大界別已是一些相當具爭議的題目,而公民提名則是較容易達成共識的目標。民主派在這個時候絕不應捨易取難,放棄公民提名而拾起這個難為廣泛民意支持、難以達成共識的改良提委會方案。
現時民主派因為壹傳媒主席黎智英捐款一事和反佔中行動不斷「挨打」,早前緊接的佔中商討日、六四、毅行爭普選、佔中民間公投、七一遊行、七二堵塞遮打道,各政黨和民間團體在這三個多月連月動員,已經陷於嚴重疲勞的狀態。可是,在可見的一個多月內,反佔中將發起遊行、人大常委會將會開會決定未來政改的框架,肯定又是一場場硬仗。若現時不作出更多的動員和物資準備,只會被建制和親北京勢力一擊即破,民主派只能在接受或否決方案上作決定,嚴重影響對將來行動的想像。
現時民主派各路人馬,不論是民間團體、和平佔中,或是政黨、學界,都是時候制訂這未來數個月的行動,以回應北京對香港訂下的政改框架。假若是人大常委會一錘定音,一棒打死公民提名等可讓選民直接提名的可能制度,不合作運動和公民抗命就是必然採取的行動。可是,不合作運動(如罷課等)和公民抗命牽涉大量動員和準備工作,絕不能像一些自詡勇武的「民主派」人士所說,在未有準備下就行動。
另外,民主派亦應該釐清月底可能出現的行動有着甚麼的目標,是回應人大常委的決議、在政改方案推出前利用大型行動引發改變,還是拉倒整個假普選方案?在現時的反佔中浪潮下,民主派應盡快重整旗鼓,為行動定調,並到社區加緊宣傳,爭取市民支持。
八月雖然看似平靜,但大戰前夕多是非常平靜,現時雖然是民主派最壞的時機,同時也是民主派最好的時機,民主派應好好把握時機做好動員,迎接山雨欲來的一場場大戰。
莫鍶軒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