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入實驗室㩒緊急掣」這句繞口廣東話,移居香港才八個月的新移民學生陳志強,開始時花了一星期才學會,但他現已可流暢用粵語交談。他認為粵語就是香港文化,不認同以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因此加入「普教中學生關注組」保衞廣東話。
記者:倪清江
現年20歲的阿強去年12月持單程證,與母親由江西來港與父親及讀小四的弟弟團聚。原在江西已獲大學取錄讀政治學,來港後自資專上院校取錄他讀副學士,但他也放棄,選擇入讀新界喇沙中學,由中四開始讀起,下月升中五。阿強說:「佢(校長)叫我諗清楚,我保證一定唔會嘥咗兩年,一定可以考到個好學位,突破自己。」
參加普教中學生關注組
阿強在江西時說客家話,學普通話也得由拼音學起,原本聽不懂粵語的他,用同一方法學粵語,首先克服粵語的尾音m、n、k、b,「香港人好好,都肯教我,『入實驗室㩒緊急掣』,學咗一個禮拜先學到」。他最初把「好得意」說成「好da意」,成了同學喚他的花名,但現在快速說「黐線蜘蛛黐住支樹枝」都難不倒他。
「我最大優點係面皮厚,人哋點笑我都可以,我自己努力去學。」他指同校也有不少新移民學生,但他們在自己圈子說普通話、寫簡體字,與本地同學疏離,「好多同學唔鍾意佢哋,因為佢哋唔學廣東話,認為講普通話係OK」。
他認為,在港居住一定要學好粵語,「呢個係文化,我唔係為咗喺香港發展,係為咗保護香港本土文化,所以我都參加『普教中學生關注組』行動,保衞廣東話」。很多人笑他作為新移民都加入該關注組,他卻不以為然,「因為廣東話最體驗到香港文化。如果你連自己語言都保護唔到,你可以保護啲乜嘢?」
阿強認為,越來越多學校以普通話教中文,予人矮化粵語感覺,「唔希望所有學生都講普通話,(否則)香港唔係香港,只係大陸某一個城市」。他認為普通話可以是一個學科,但不應連歷史科、中國文學科都係用普通話教。
他指普通話是一個溝通語言,「其實冇幾多文化喺裏面;廣東話係古老語言,有廣東特色文化……學校講普通話,你會同下一代講普通話定廣東話?一定係普通話。廣東好多城市都係咁,語言保護係好重要」。
在江西用繁體字做功課
其實阿強在江西時已是另類學生,因為他三年前開始,堅持做功課寫繁體字,只是考試時寫繁體字會被當錯別字,而不得不以簡體字作答。「因為我鍾意中國文化,文字都係由簡到繁,冇理由突然間由繁變簡,呢個係文化退步。」不過他不認同用殘體字稱呼簡體字,認為是對使用者不尊重。
阿強考試成績全級首10名內,中文全級首二名,但英文仍須努力。他夢想考入中文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當教師教中文,有信心日後可教學生純正粵語發音,他指本地學生中文普遍較差,「所以我想去教佢哋中文,我逼我細佬背千字文、三字經,因為我知香港學生係唔背書,中文好難學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