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解碼:皇帝不急的騙貸黑洞

國策解碼:皇帝不急的騙貸黑洞

渣打(2888)上周三公佈業績,焦點之一是不惜拖累本港業績,也要為青島港事件撥備1.57億美元(約12.2億港元),較其經法律程序索賠的3,600萬美元高3.4倍。相比之下,被指承受絕大部份騙貸金額的中資銀行,仍一貫以不動聲色應對,但當事件牽涉外資的高度關注,內銀今次恐已難如鋼貿風暴般輕易「過骨」。
青島港事件過去數月一直獲外資行及外媒關注,不少估算數字都是經其流出,包括外資行牽涉總金額超過5億美元、調查重點的德誠礦業欠款約45億美元等;而滙控(005)、渣打、花旗及南非標準銀行等外資行,已就事件提出訴訟,令事件更透明。不過,目前仍未有內銀就事件損失表態,但市場估計內銀所涉及的損失必然是大多數,形成皇帝不及太監急的局面。
事實上,回顧2012年起爆發的內地鋼貿風暴,不少內銀均沒有大反應,被指為風眼的民行(1988),今年初只表示相關不良貸款只有不足5億元人民幣,事件迴響漸小。不過,今次銅貿事件爆出的數字較鋼貿多,在連外資也要作出以十億元計的撥備下,中資行倘再只對向宣稱小額損失,說服力成疑,是次騙貸事件發酵下去的影響及後遺,已經不能以鋼貿的不了了之作為參考。

記者: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