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當新股CFO未夠秤 - 丘亦生

金融雲端:當新股CFO未夠秤 - 丘亦生

今年首隻上市的新股諾奇(1353)主席丁輝,上月神秘失蹤,盛傳他轉走公司數以億元計的資金,事件至今未水落石出,但公司連派息都要hold住,未知是否算作最快出事的新股。不過,整單新聞最吸引我注意的,是諾奇的80後首席財務官(CFO)歐陽浩然。
歐陽浩然在公司出事後,以「健康理由」辭任執行董事,卻又保留CFO的職位,他本身是管理層中少數的香港人,大學畢業只有幾年,2010年才正式成為會計師公會會員,剛滿30歲的歐陽浩然,為何會當上大陸問題民企的CFO?
我統計了今年在主板上市集資近60隻新股(撇除介紹上市以及創業版轉主板股份),發現原來三字頭CFO並非罕見,當中有23隻新股的CFO,都是三十多歲,佔總數近四成,新股CFO平均年齡為42.2歲,歐陽浩然是最年輕的一個。

經驗較淺 易高估盈利

另一特點是,這班三字頭的CFO在公司年資相對短,大約有一半都是在公司上市前兩年內加入。在本月掛牌上市的天合化工(1619),其執董兼CFO李駒,在半年前才正式加入公司。跟歐陽浩然一樣,多數年輕CFO在行內的資歷尚淺,例如中生聯合(3332)的33歲CFO李斌,在兩年前方成為美國註冊管理會計師。
在審計行業,年資的確是某程度的質素保證,美國亞利桑拿州立大學學者2005年的一份研究,發現CFO的工作年資、經驗越長,財務報表犯錯的機會相對少。
再者,財務報表的盈利數字,涉及不少主觀假設的成份,CFO的估算方法、賬目上的假設,在很大程度上可左右盈利。史丹福大學教授Maureen McNichols發現,有經驗的CFO,估算功夫底子夠厚,公司賬目上的盈利「品質」較佳,估算相對靠譜。亦有研究指,相對沒有經驗、只有學士學位的CFO,偏向運用更進取的假設,高估盈利數字。

我又試統計藍籌股CFO的平均年齡,原來高達53.2歲,足足比今年上市的新股CFO平均年長十歲。大部份上市公司,為穩陣起見,偏向找富有經驗的CFO,處理公司賬目。但對於少數別有用心的上市公司老闆而言,CFO一職,可能只是前台的傀儡,經驗越少,警覺度越低反而越好,加上夠「勇」、進取,更加是他們的首選。
越來越多未夠秤新股CFO,很可能是新股劣質化的徵兆。我更擔憂,未來幾年,劣質化橫行情況會不斷惡化,內地財政部近期力促境外核數師事務所與內地會計師事務所合作,本地核數師要返回內地實行盡職審查新股資產、核實賬目,相信會遇到更大的難度,財政部年中的新指引,限制審計底稿也不容攜帶出境。萬一新股出事,香港監管機構調查能力進一步削弱,投資者還有幾多保障?

港交所短視 自討苦吃

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李小加,上周繼續一貫條件反射回應諾奇事件,以「披露為本」作辯護,他指即使一些很差的公司,如果做足披露要求,亦可以上市。
香港監管機構的調查權面臨不斷縮減之際,港交所不理良莠,照單全收,只會引來更多問題民企來港魚目混珠,在香港資本市場予取予攜。無視新股劣質化對市場的長遠破壞,只會嚇窒新股投資者,最後劣股橫行,優質新股敬而遠之,繼而影響一手股票市場的集資能力及估值。港交所為追逐短期業績指標、新股第一名號,高舉「投資者要風險自負」旗幟,其實只是一步一步砸碎自己的招牌。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