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飯堂」重開 延續半世紀心血

「港大飯堂」重開 延續半世紀心血

【本報訊】「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一年半前港大教務長韋永庚在有近半世紀歷史的港大飯堂莎厘娜餐廳的結業晚上,引用電影《一代宗師》金句終應驗。昨日莎厘娜首日重開試業,韋永庚也急不及待訂枱與老友重逢。新店選址港大附近的高街,老闆是第二代傳人王宗俠,而85歲餐廳創辦人王殿華說後繼有人,並與一班熟客齊說:「終於食得番久違了嘅俄菜味道。」
記者昨日所見,餐廳正趕工裝修,衣履仍一貫光鮮的王殿華督工,曾患胃癌的他步履有點蹣跚,但神情滿足。人稱王叔的他說,去年2月莎厘娜結束後,心情失落未能平復,每日在家無所事事,心底裏希望孩子承繼莎厘娜。今年初有朋友找他當餐廳顧問,他終答允。當回家告訴妻子之際,「有點吊兒郎當嘅細仔(王宗俠)竟然出聲叫我幫手搞番莎厘娜,真係好開心,一口答應。終於有人繼承心血」。
經過半年籌劃找舖位,王宗俠說,之前曾找過灣仔、銅鑼灣等舖位,最後落戶港大附近的高街,與港大有不解之緣,「外邊叫我哋係港大飯堂,但我冇刻意搵喺中環開店」。

王宗俠(右)繼承父親王殿華(左)的心血,昨日重開莎厘娜餐廳。
李家皓攝

「好驚做壞老竇幾十年招牌」

新舖裝修了三個多月,招牌加上「1964年」的莎厘娜昨重開試業,王宗俠表示既開心又緊張,「我好驚做壞老竇幾十年嘅招牌」。他說裝修懷舊中帶一點新意,希望留住熟客之餘,吸引一些年輕新客,「我哋拎番舊店牌匾掛喺舖面,最好彩用咗幾十年嘅餐廳號碼都用得番」。
王宗俠說,新舖構思偶爾與爸爸意見相左,如爸爸不喜歡較新潮的水泥地板,他則堅持已見,但食物質素完全聽爸爸主意,亦聘請舊店老師傅煮俄菜,讓客人食回半世紀莎厘娜俄菜味道。他語氣堅定地說,不想爸爸50年心血一下子失去了,想傳承下去,繼續下一個50年。
相信王宗俠的決心沒有白費,記者訪問期間,港大教務長韋永庚已致電來訂枱,今晚光顧。黃太太昨晚帶同28歲兒子前來捧場,她說20歲時已光顧莎厘娜,當時一碗羅宋湯只需10元,現在要50元,「嗰陣專登喺石塘嘴過嚟食」。旁邊兒子黃先生說,中學讀英皇時已經常來,升上港大後「呢度變咗飯堂,餓咗年半,知道莎厘娜開番,即刻同媽咪嚟食,羅宋湯仲係咁濃,招牌德國豬手好嫩,牛脷煎得好鬆化」。
坐在餐廳一隅的王叔一邊喝着羅宋湯,一邊看着一枱枱前來的熟客,久違了的感覺一下子回來了,淚花也在眼眶打滾。

經典菜式

羅宋湯

德國鹹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