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舅公金庸和我的老外婆

老舅公金庸和我的老外婆

兒時在杭州過年,每年我們都能收到查良鏞舅公寄給我外婆查良秀的許多禮物。
1980年前的杭州市郊平均都窮困,我們家還算好,但普通一務農村民,全靠姥姥出身地主家庭,會精打細算,全家才吃飽穿暖。
80年改革開放前,也全靠我們舅公寄錢寄物資幫助,我的姥姥才在年輕守寡的情況下,養活了七個兒女。所以每年冬天過年我們都期待舅公的朱古力,新款的牛仔褲等等很多大陸沒有的東西,我們都會擁有。
小時還會有每年冬天杭州西湖一日遊,大都是因為舅公回杭州,要見我們的外婆,而我們慈祥的外婆總帶上小不點的我們三四個,住杭州高級酒店。
在西湖邊吹風,十二月的杭州,很安靜,沒有什麼遊人。我們幾個小孩在蘇堤跑來跑去,打打鬧鬧,唯一有點怕的是見舅公要問學業,每次見他,總不明白笑咪咪長得像極外婆臉的舅公,總是問我們考試如何,學問如何。這是我們幾個小孩唯一有點擔心的,怕答不好回家要被外婆訓誨。
我的外婆很少大聲駡人,聽父親說因為出身不好,解放後吃了不少苦。外婆卻從不說起,只說解放好,大家有飯吃,偶爾也偷偷地反駁我們教課書上說地主都是周扒皮,她說她小時就看見父母的土地都是靠勤儉省下的錢買下來的。
她經常說的故事是她的老娘姨一生都沒有吃過三塊臘肉一餐飯,可老娘姨家的長工卻經常可以吃三塊臘肉,因為農忙季節地主家煮飯長工先吃,長工吃完才輪到地主家婦孺吃飯,通常四月的江南是只有乾菜蒸臘肉,是過年殺一隻豬省下來當最好的油和菜。
這也許是我奶奶最樸素的辯證,為地主出身辯證。

作者: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