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提供非主流精神食糧

獨立書店提供非主流精神食糧

【本報訊】誠品曾以台灣書店人文風景吸引許多港人,但其實本地不少書店都為本地閱讀文化默默耕耘,為未能踏入大書店的小型出版社賣書,也辦講座聚集各方人馬關心我城,讀者近月探訪這些書店更隨時摸門釘,因門外或會掛上「東主佔中,休息一天」告示。

助小型出版社踏足市場

小型出版社的書未必可以踏進大書店,序言書室李達寧說:「好似誠品,聽講放書喺嗰度賣嘅分賬條款幾辣,細出版社未必做到」,獨立書店可以讓讀者找到主流以外的精神食糧,而且他們定期舉辦討論活動,可凝聚志同道合讀者。
他坦言七年來經營不易,經營副業幫補賣書是趨勢,尤其台灣不少書店都兼營民宿、咖啡館,雖然誠品邁向商場化似是同一模式,但他說當中仍有分別,「我哋同台灣好多獨立書店都有堅持,賣其他嘢都係為咗賣書。但誠品將書當成branding(品牌),用文化品味去賣其他嘢。當書店目的係為咗賺錢,唔排除會為咗利益,自我審查唔賣某一啲書種」。

「電子書才是最大勁敵」

序言等書店一直關注這片土地,如協辦的8月馬克思節,主題便是完全暴力手冊,7月2日也因預演佔中而被扣捕的李達寧說:「好切合佔中話題,你話佔中暴力,會唔會政府政策仲暴力。」
另外,專售台灣書的銅鑼灣樓上書店樂文承認,書店過去一年生意下跌逾一成,但造成衝擊的並非書價相對較高的誠品,而是電子書及網上書。李達寧也說,電子書才是最大勁敵。
至於台灣網絡書店殺到本港,也搶去了誠品不少生意,例如旅遊書《おはよう京阪神》在香港誠品售價逾百元,但是若經博客來訂購書籍,並且在便利店自取則只是需要7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