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陶傑講「拿美國人的錢」,寫得幾過癮,最近因為黎智英捐錢俾泛民事件,引起左派大罵「拿美國人的錢」,似乎邊一個攞過美國人的錢,就係十惡不赦,拿錢的人幾乎就等於「通番賣國,出賣本土利益,反中亂港」。左派陣營內其實有不少文筆卓越、滿腹經綸之人,但唔知點解,「知識分子」一加入「親共左派陣營」,就會變成「識字分子」,只懂得服從,識得聽話,願意跟隨上頭嘅宣傳指揮棒,去東去西,完全服從命令,如蜀犬吠日,外人旁觀,都幾好笑。
上星期明報有文章介紹一本新書「香港文化眾聲道」,文內提及多人,都係新亞書院早期校友,於是在星期一就去咗中環三聯書局買咗本書(盧瑋鑾、熊志琴編著)。三聯係老牌左派書局,但為了生存與交得起租金,內裏出售嘅書本十分大紋大路,無政治審查,連本土派陳雲、反動派吳志森,加埋周保松教授嘅書都擺放在地下門市當眼處,可見得三聯都幾信奉市場導向,如果淨係賣老左派政治正確嘅書籍,點可以在中環生存呀。
碰啱陳雲與吳志森與周保松都係新亞校友,新亞嘅校風都幾獨特,出咗不少思維光譜完全不同之人,例如與上述三人不同思想嘅就有張志剛、麥美娟、鄧家彪。翻開「香港文化眾聲道」,知道呢本係口述歷史類,盧瑋鑾大師姐(小思,新亞64)歷年來為紀錄、傳承香港文化文學史,花了不少工夫,呢本書訪問咗幾位與「友聯機構」有關嘅前輩,何振亞、奚會璋(新亞經濟53)、古梅(新亞經濟55)、孫述宇(新亞外文58)、王健武(新亞經濟56)、林悅恒、胡菊人(太太劉美美係新亞哲學系校友)與戴天,主要口述內容係1950-1970年代在友聯機構工作嘅歷史,佢地一致證實友聯拿美國亞洲基金(Asia Foundation)的錢,開辦了友聯出版社、友聯書局、兒童樂園、大學生活、中國學生周報、祖國月刊等等,影響香港戰後兩代大學生、中學生嘅刊物。時下香港學者呂大樂等社會學家為香港尋根,講文化源流,其實左丁山以私人經驗講,香港1950至1980年間嘅流行文化、學術文化都受上述報刊及其作者所影響,1990年以後,先至由「壹週刊」改變媒體生態,扭轉局面。即是話,美國人的錢為香港文化播下種子,其實是好事一宗。當年美國錢支持友聯,美新處辦今日世界出版社,人才輩出,拿過薪水嘅就有鄒文懷、李如桐、余也魯、戴天、董橋、胡菊人、金炳興、林以亮(宋淇)、岑逸飛等,可說粒粒皆星,拿北京錢嘅《青年樂園》,邊有得比呀。